描写清末诗词( 五 )


描写太湖山水诗词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
月明移舟去,夜静梦魂归 。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
王昌龄:(约698-756),唐京兆长安(今属陕西省)人 。
字少伯,开元进士,曾任江宁丞 。
为盛唐边塞诗派著名诗人 。
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
题 太 湖 天帝何时遣六丁,凿开混沌见双青 。
湖通南北澄冰鉴,山断东西列画屏 。
掩雨龙归霄汉暝,网鱼船过水云腥 。
乘风欲往终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
杨基:(1326-1378后)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 。
吴县(今属江苏省)人 。
官至山西按察使 。
兼工书画,与张羽、高启、徐贲称明初“吴中四杰” 。
有《眉庵集》 。
泛 太 湖 野坫投荒三四间,渡头齐放打鱼船 。
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
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名缶庐、苦铁,十七岁以字行,浙江省安吉县人 。
清末任江苏安东(今江苏涟水)县令一月,后寓上海,为我国近代艺术大师 。
工诗、书法和国画,擅写石鼓文,尤精金石篆刻 。
三十岁始作画,以写意花卉、蔬菜为主,山水、人物亦偶为之,他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大 。
曾创立杭州西泠印社,出任第一任社长 。
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
...
描写泰山的诗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
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面的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都象脊背弯曲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我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高宗)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模糊或缺失了.至于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诗人,桐城人 。
人称惜抱先生,官至刑部郎中、记名御史 。
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 。
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 。
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 。
又发展刘大?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 。
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