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鲤鱼跃龙门的现代诗词( 二 )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 。
喜边尘、今度还静 。
一线乍添 , 长觉皇州日永 。
楼外崇牙影转 , 拥千骑、欢声万井 。
太平官府人初见 , 梦熊三占佳景 。
皇恩夜出天闱 , 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 。
宝带万钉 , 与作今朝佳庆 。
勋业如斯得也 , 况整顿、江淮大定 。
这回恰好 , 归朝去、共调金鼎 。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  朝朝马策与刀环 。
三春白雪归青冢 ,  万里黄河绕黑山 。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 , 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 , 宁夏起身到潼关 , 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 , 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 , 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  九十九道湾上 , 九十九只船哎 ,  九十九只船上 , 九十九根竿哎 ,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
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 , 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 , 它任意奔流 , 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 , 日夜怒吼 , 滔滔不息 , 吞噬着万顷良田 。
咬啮着千万重山 , 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
那时候 , 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 , 而是青山重叠 , 沟壑纵横 , 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 , 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
传说 , 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 , 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 , 在山头上种地 。
老老小小忙个不停 , 却吃不饱 , 穿不暧 , 天长日久 , 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
有一年 , 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 , 名叫尔德 , 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 , 种了些黄瓜 。
他每天起早贪黑 , 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 , 肩膀压肿了 , 脚底起皮了 , 精心地务育着黄瓜 , 黄长得又嫩又甜 。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 , 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
他...
菜肴命名的意义和方法是什么?然而这不等于说潮菜就不重视调味 。
古代所谓的“五味” , 材料包括盐、酱、醢(肉酱)、梅、蜜、饴、葱、姜、韭、薤、桔皮、花椒、芥子等等 , 大半是天然产品 , 也有部分人工制品 。
这些调料几乎全部被潮菜继承下来 , 连最古老的用以“和羹”的盐、梅 , 现在有些潮菜还在配合着使用 。
以后调料还加上从西域移来的胡荽(芜荽)、胡蒜(大蒜) , 从海外传来的胡椒、辣椒 , 从东南亚引进的沙菜酱、芥辣以及本地特有的鱼露、桔油、梅膏、普宁豆酱等 , 使得潮菜的调料越来越丰富 。
调料虽多 , 关键在“调” 。
高明的潮菜厨师绝不会按照菜谱规定的分量、比例下调料 , 而是综合食料、季节、上菜先后、顾客口味等多重因素来考虑加什么 , 加多少 , 分寸感很强 , 随机性很大 。
换句话说 , 调味不只是一门技艺 , 还是一门艺术 。
天天与大海打交道 , 易于形成对于力量和技术的崇拜;海上的冒险生活(包括生产、商贸和海战)需要勇敢、智慧和过人的膂力;海上生活的流动性和相对独立性使海上民族酷爱自由 , 并得以发挥其独立不羁的个性 , 同时又需要以群体力量抵御自然灾害或外族入侵 。
海洋文明所崇尚的个性美 , 似乎更符合人类生命的天性 。
[4]潮菜既要尊重个性 , 又要保持原汁原味 , 不少海产品采用白灼 , 把配味权留给食客 。
在潮菜中 , 出现了以“白灼”命名的菜肴 。
如白灼青龙仔、白灼象拔蚌、白灼银雪鱼、白灼赖尿虾、白灼蚶 。
白灼在于保持原味 , 而原味注定着无味 , 潮菜为这些白灼菜配味调料 。
高明的潮菜厨师绝不会按照菜谱规定的分量、比例下调料 , 如潮菜一款名菜 , 白灼明螺 , 其制作是把螺片投入滚水中 , 用铁壳转动一下 , 马上捞起 , 再淋上汤 , 倒入调好味的大汤碗内拌匀 , 放落事先准备好的碟中(碗内汁不用) , 跟芥末酱、梅膏酱2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