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北京版《螳螂捕蝉》教后反思怎么写?( 三 )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 。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 。因此,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
为了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充分体现在本节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合作点,共设计了四次合作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 。
如,为进一步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我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学习:请每个小组推选两位同学,一个当少年,一人当吴王,其他的人是导演,表演对话 。要求:表演符合人物身份,配合默契 。在排演中,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在趣味盎然、快乐无比的表演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自觉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在表演之后,我引导学生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 。
如,在学生明确了蝉、螳螂和黄雀之间的关系后,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我提高了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符号表示三者的关系 。每组的2号做记录,1号汇报,4号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倾听组员发言,必要时提问、质疑 。片刻之后,每个小组都设计了示意图,而且各有特色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 。
课后,我也布置了一个合作的作业: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第二天早朝时,他会怎么对大臣们说才不失自己的颜面呢?请小组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 。这样的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而且将小组合作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3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 。“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楚”之间的联系,学生也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 。学生一读就能明白的课文,如何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兴趣呢?我认为,关键就是要实现对教材的重组 。
结合本课独特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结构 。我采取“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先对故事整体有个初步的认识,再深入到对小故事内容的剖析、寓意的理解,穿越回故事的起因对比体会少年的劝说之巧妙,最后对人物、故事情节、寓意都有了全面的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