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北京版《螳螂捕蝉》教后反思怎么写?( 九 )


二、训练思维,培育智慧 。
我在上《螳螂捕蝉》时,不是简单地读、读、读,不是机械地记课文语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整节课,我提出了几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 “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则称得上是——”只有读书,没有问题,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当中暴露出的一个大问题 。矫枉难免过正,凡事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早有告诫:“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
当然,这节课,这节课由于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在讨论少年的智劝时,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学机智是一个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积累,这以后有等努力 。

小学语文北京版《螳螂捕蝉》教后反思怎么写?


故事离不开人物,文本中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可以做文章,都值得琢磨 。如何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中,教者在学生学完螳螂捕蝉的情景后,引领着学生在文本中又走了一个来回,跳出来后换了一个角度感受文中少年的形象 。教者始终以巧妙的设计把握着全局,宛若那只守候在螳螂身后的黄雀,令人眼前一亮 。
1、 作品感受法 。
学完课文最后一小节,多次朗读后质疑:吴王悟出了什么?请你帮他拟一道圣旨 。
昨日,有个少年向寡人讲述了( )的故事,故事中的( ),它们( ),结果( ) 。听了故事,寡人深受启发:( ),故寡人决定( )并( ) 。
钦此
【学完文章,如果问学生吴王明白了什么,一定能够对答如流:用书上的话,用大道理,课堂上少不了出现空话、套话,会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重复,既刻板又机械 。以这样口头练习的形式出现,妙处至少有三:其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皇帝”“女皇帝”们纷纷跃跃欲试,都要求过一把帝王瘾;其二,较完整地概括了文章内容,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处,有机地组织语言;其三,在概括中点明了故事的结局,表明了吴王对少年的态度:故寡人决定( )并( ),自然流畅又简洁明了】
2、人物命名法 。
吴王很想见见这位少年,但他还没有名字呢!咱们给他起个名字吧 。既是吴国人,姑且姓吴 。
【每一个响亮悦耳的名字后面都孕育着一份美好的希望和祝福,面对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处处险象环生的故事,面对这样一位少年,稍加思考后,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吴聪:因为他实在太聪明了!吴思:非常善于思考 。吴少鸣:年少时就一鸣惊人,长大后肯定能有所成就 。吴智和:他用自己的智慧维护了和平 。不可谓学生想得不深,不可谓学生想得不远,给少年命名这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设计,有力地帮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提炼了少年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