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怎么写?( 五 )


受到以上俩位外国教育家先进教育理念的启发,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我想到了在小学数学课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实践活动 。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其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以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种学习活动 。我们要落实有效的动手实践活动,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及探究的问题等因素综合考虑,研究动手操作的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
例如,小学数学概念中,“认识时间”和“认识千克”,如果只靠老师课堂上单纯的讲解,不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只背熟公式:“ 1时=60分,1分=60秒,1千克=1000克”,一旦遇上一些实际生活题,如“时针转半圈是()分?”; 填单位的题:“小明体重是35();一个鸡蛋有15();一只公鸡有5()”等,学生怎样反复的练习,还是做了错的答案 。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情况,学生从
来没有亲自面对实物动手操作过,没有通过眼睛,耳朵,手等感觉器官反射到大脑,怎么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呢?倒头来,我始终不得不要求学生每人手里拿着钟表亲自看一看,拧一拧来认识时间;用秤称一称,量一量自己的体重,还要抱一抱同学,感受每一个物体的质量??所以,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赶进度,还是要老老实实地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满足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通过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质疑,释疑,解疑,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既能从根本上解决数学问题,理解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上课的兴趣和能动性 。我们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来考虑,下面,我归纳了几种操作方案:
(一)制作学具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教材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每册书的末尾都附有几页手工制作材料,学生会喜欢利用他们进行折纸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材料上制作课 。例如,一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制作骰子,观察骰子认识正方体,培养空间观念;二年级教学“对称图形”时,可以让学生用纸剪出更多的对称图形,在班上说一说,评一评;再如:三年级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指导学生修理班级中坏了的课桌椅,既为班集体做了好事,也加深了知识的巩固;五年级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让学生制作纸盒,计算表面积 。这样的教学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动手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