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典诗词而改编成的流行歌曲( 二 )


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 , 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往事知多少”) , 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 , 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 。
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 , 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 , 张都监家的丫鬟 , 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 , 就曾弹唱了这一曲 。
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 , 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 。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 , 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 。
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 , 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 , 而古典诗词的介入 , 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 , 也正说明了 , 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 , 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
要说的是 , 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 , 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 , 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 。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 , 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 , 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 。
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 。
而大陆方面 , 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 , 喜欢讲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 , 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 , 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 , 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 , 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 。
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 , 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 , 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 , 引经据典 , 物为我用 , 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 , 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 , 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 , 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 。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 , 一是台湾的琼瑶 , 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 , 如“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庭院深深几许”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等 , 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 , 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 , 一派的诗情画意 , 不食人间烟火状 。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 , 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 。
他又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的“涛声依旧三部曲” , 《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 , 单从歌名上来看 , 已经是和古诗词有扯不断的联系了 。
《涛声依旧》中他分别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 《白云深处》则分别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 , 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 , 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 , 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 , “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 , 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 , “等车的你为什么还惨不破这一霎那?别为一首歌把你的心唱哑” 。
后来他又写了《烟花三月》 , 《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 , 还有一首毛宁的《大浪淘沙》 , 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 , 喜欢讲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 , 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 , 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 。
不过他主要是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后来有一个冯小泉 , 因为他本身史学民族乐器出身的 , 所以对民族文化自认就有很深的兴趣与植根 , 他的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 , 多是以古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 , 表现一种气魄 , 表达一种情怀 , 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 ,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