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典诗词而改编成的流行歌曲( 四 )


时见幽人独往来 , 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 , 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寞沙洲冷 。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 , 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 , 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 , 黄叶地) , 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 , 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 , 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 , 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 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 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 , 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 , 柳咏的《雨霖铃》 , 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 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 君住长江尾)等 , 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 , 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 , 相得益彰 , 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 , 《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
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 , 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往事知多少”) , 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 , 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 。
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 , 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 , 张都监家的丫鬟 , 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 , 就曾弹唱了这一曲 。
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 , 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 。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 , 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 。
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 , 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 , 而古典诗词的介入 , 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 , 也正说明了 , 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 , 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
要说的是 , 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 , 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 , 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 。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 , 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 , 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 。
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 。
而大陆方面 , 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 , 喜欢讲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 , 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 , 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 , 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 , 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 。
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 , 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 , 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 , 引经据典 , 物为我用 , 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 , 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 , 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 , 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 。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 , 一是台湾的琼瑶 , 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 , 如“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庭院深深几许”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等 , 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 , 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 , 一派的诗情画意 , 不食人间烟火状 。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 , 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 。
他又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的“涛声依旧三部曲” , 《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 , 单从歌名上来看 , 已经是和古诗词有扯不断的联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