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成就最美师德征文怎么写?( 五 )


据上所言 , 立德树人实须以三不朽为衡尺 , 即树立道德操守 , 建立事业功绩 , 修立观点学说 , 同时方须视育人为循序渐进不断累积却贯穿终身的大业 。须如此 , 方可称立德树人 。
上文提及蔡元培先生促成北大之大 , 全因其所言所行尽皆符合“立德树人”四字 , 非无实据 。先论立德 , 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的蔡先生年少时便通读蕴含中国哲学思想的各类古典 , 对于道德品行的修养自小即始 , 而蔡先生后涉及伦理学领域 , 这不能说与德无关 。掌管北大数年间 , 蔡先生不以校长职位自居 , 为人师表 , 以身作则 , 待人处事以德为先 , 而为整饬校风 , 蔡先生更是发起“进德会” 。此外 , 蔡先生身兼社会多职 , 出于对国民的责任感 , 勤勤恳恳 , 功绩亦有 。全校师生无论老少或学问深浅 , 皆尊崇蔡先生 , 多因其德 。再论树人 , 蔡先生担任北大校长之前 , 作为上海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特班生总教习已育出李叔同、黄炎培等后来的大师级人物 , 而临危受命接管北大后 , 蔡先生虽执教时间不长 , 却为北大领入大批博闻强识声名显赫的大师大家 , 并与这群学者名流共同在其“有教无类”教育政策的引导下孜孜不倦地培育出诸多优秀人才 。据闻 , 蔡先生临终之际 , 国家尚处危难之中 , 心怀祖国的蔡先生目睹眼前一切 , 回首世事 , 悲怆地留下遗言:“学术救国!道德救国!”这八字 , 更是将蔡先生立德树人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
倘一个世纪前的蔡先生为人才 , 为教育 , 为国家 , 尚如此立德树人 , 那今日做教育事业之人是否应该反思呢?胡愈之先生的五问中 , 且不论“在思想界、文化界执着火炬而不断前进” , “为民主自由而奋斗到底 , 不避刀俎斧钺” , 仅论“数十年如一日 , 不为利禄而变节操” , “始终忠诚于真理 , 不愧屋漏” , “始终成为青年导师 , 知行合一而不欺骗青年” , 此三句与“立德树人”的表层意义已不谋而合 。若依“立德树人”的深层含义来看 , 那这五句尽可以此四字概括 , 则胡先生之问 , 实为叱问当时社会立德树人者焉有谁人 , 责问当时大环境下为何立德树人这一优良传统已荡然无存 。七十年前 , 立德树人者大有人在之时 , 胡先生怀着一份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已如此发问 , 思今日立德树人已成古风 , 立德树人者 , 当世焉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