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如何写?(19)


如果要说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感觉 , 我想借用一下黄佐临的四字名言:可喜 , 可惜!可喜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极好 , 写了一本好书 。可惜的是拿着这本书的我却称不上是个好读者 。举个事实说明:记得两年前曾看过作者写的另外一本书《山居笔记》其中同样也有对山西商人从发展壮大到衰落破败的描写 , 只是当时我还暗自笑话 , 觉得它就是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自发形成的作用于通商贸易的队伍 , 何必费如此笔墨 , 竟完全没有深想!如今再看 , 着实汗颜 。周国平先生在《思想的星空》中浅谈过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的特征 。他说了三点:第一 , 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 , 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 , 有较高的读书品味 , 自知以上三点未能有一点达到 , 因而就只能粗略的说一些书中让我感想较多之处了 。
在第一部分“中国之旅”中作者将中国各个地区相连接 , 记录了中国的许多文化遗址 , 无论是山水如画的南方还是壮美旷达的西北 , 都深藏着他那厚重而冗长的脚印 , 都蕴含着他那对文化孜孜不倦的渴望与追求 。值得一谈的是 , 在作者的众多遗址记录中让我印象深刻的竟是两个人——苏东坡与王圆箓 , 他们都曾为中国的文化尽过一份心力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晓苏东坡与黄州赤壁 , 却极少人会知道王圆箓 , 但是如果说起莫高窟我想就应该没人会感到陌生了 。王圆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莫高窟的主人 , 而他本人却只是那个时代随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的普通越显他的高贵 , 作为一个道士的他竟能为以佛教文化为主的莫高窟投入一生的心力!如果说发现莫高窟是他人生的一次机缘巧合 , 那么更可以说是他辛勤努力之后的意外收获 。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 , 我对他有无限的赞叹 , 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 , 我却如鲠在喉 , 张口难言 。毕竟 , 莫高窟“生”于他 , “死”于他 。莫高窟虽由前人所建 , 但在近代却是他第一个发现 , 没有占为己有而让它暴露于阳光之下 , 是他让世人知道了莫高窟的存在 , 但也是他间接让莫高窟走向了深渊 , 与天一阁一般进入了难逃的时代浩劫 。但认真想想我这种观点也是自私的 , 这不能怨他 。作者也曾设想过一种可能:拦截下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掠夺 。可是 , 即使拦下来 , 在中国动荡的近代社会里又有何处容得下文化的自由发展 , 也只是迟一步的浩劫 , 来得更深 , 更彻底 , 最终能存留的也只会是一如往初的叹惋 。所以更加准确的说法是 , 莫高窟是生于那个时代 , 死于那个时代 , 文化浩劫的来临不是人错了 , 而是那个时代本身的错 。作为文科生的我一直以来都并不喜欢学习中国的近代史 , 但有应该的尊重 。正如作者在文中的告诫:历史就像一件旧家具 , 抽掉一个重要环扣就会全盘散架 。这应该也能引起一些人的反思吧!苏东坡也算是历史上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 , 乌台诗案他被贬黄州 , 官场上的失意却成就了他文学上的巅峰 , 只是我想说的却是苏东坡的成熟 。作者在文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 ,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真正地成熟了 , 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 , 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 , 成熟于穷乡僻壤 , 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看到这里之时我并没有别的想法 , 只是心底里有一个疑问:我 , 成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