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牡丹的第一诗词( 二 )


应似东宫白赞善 , 被人还唤作朝官 。
”白赞善 , 自指 。
元和年间 , 白居易任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 因上表请求严惩刺死宰相的凶手 , 得罪权贵 , 贬为江州司马 , 受到冷遇 , 闷闷不乐 。
他在《秋题牡丹丛》中写出了“幽人坐相对 , 心事共萧条”的凄楚心境 。
在《惜牡丹花二首》中 , 也表达了同样的情绪 。
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 , 那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 , 更是动人: 断肠东风落牡丹 , 为祥为瑞久留难 。
青春不驻堪垂泪 , 红艳已空犹倚栏 。
两宋之交的诗人陈与义的牡丹诗 , 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 , 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 一自胡尘入汉关 , 十年伊洛路漫漫 。
青墩溪畔龙钟客 , 独立东风看牡丹 。
第三 , 描写了人们爱花、种花、理花、惜花、忆花的情景 。
欧阳修在古诗《洛阳牡丹图》中 , 写了洛人爱花的情况:“客言近岁花特异 , 往往变出呈新枝 。
洛人惊夸立名字 , 买种不复论家资 。
……”白居易有《移牡丹栽》诗:“金钱买得牡丹栽 , 何处辞丛别主来 。
红芳堪惜还堪恨 , 百处移时百处开 。
”陆游的牡丹诗其中也写了他栽牡丹、剪牡丹、赏牡丹的生活乐趣 , “良辰乐事真当勉 , 莫道匆匆一片飞 。
”“携锄庭下掘苍苔 , 墨紫艳红手自栽 。
老子龙钟逾八十 , 死前犹见几回开 。
”(《剪牡丹》) 李商陷有一首牡丹诗是写“醉花阴”的情景 , 十分生动、形象: 寻芳不觉醉流霞 , 倚树沉眠日已斜 。
客散酒醒深夜后 , 更持红烛赏残花 。
此外 , 有的牡丹诗中 , 还写了冬季温室育花 , 入朝进贡的事 , “出窑花枝作态寒 , 密房烘火暖春看 。
年年天上春先到 , 十月中旬进牡丹 。
”( 清·查浦老人《失题》) 以上仅是牡丹文化的几个方面 , 其它如传说、故事、赋、戏曲、影视、民俗、风土人情、摄影、书法、人物、服饰、装饰等 , 不胜枚举 ,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事实上 , 牡丹远远...
写牡丹的诗词名句 赏牡丹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 , 池上芙蕖净少情 。
唯有牡丹真国色 , 花开时节动京城 。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 , 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 , 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 , 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
注释妖:艳丽、妩媚 。
格:骨格 。
牡丹别名“木芍药” , 芍药为草本 , 又称“没骨牡丹” , 故作者称其“无格” 。
在这里 , 无格指格调不高 。
芙蕖:即莲花 。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 , 此指牡丹花色卓绝 , 艳丽高贵 。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 , 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
简析诗中一个“赏”字 , 总揽全局、直贯通篇 , 意境全出 。
诗中“真国色”三字 , 力重千钧 , 掷地有声 , 牡丹与芍药、 荷花相比 , 雍容华贵、艳压群芳 , 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 , 神韵毕现 。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 , 和牡丹进行对比 , 以烘托牡丹之美 。
描写牡丹花的古诗 木末芙蓉花 , 山中发红萼 。
涧户寂无人 , 纷纷开且落 木末:树梢 。
芙蓉花:指辛夷花 , 花形和颜色都近似荷花 。
唐·王维《辛夷坞》唯有牡丹真国色 ,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有此倾城好颜色 , 天教晚发赛诸花 晚发:花开得晚 。
唐·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天下真花独牡丹 。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一年春色摧残尽 , 再觅姚黄魏紫看 姚黄魏紫:两种名贵的牡丹花 。
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篔筜竟长纤纤笋 , 踯躅闲开艳艳花 篔筜:大竹名 , 节长而竿高 。
踯躅:即羊踯躅 , 杜鹃花科 , 春季开花 , 花红黄色 , 鲜艳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