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后感怎么写?( 六 )


57岁的杜甫 , 耳聋了 。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 , 写信需儿子代书 。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 。他有时去拜访他们 , 扶杖步行 , 传达不肯通报 , 想乘轿子 , 又没钱去雇 。
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 , 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 。最糟的时候 , 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 。公元770年的冬天 , 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 。他死后 , 家人无力安葬 , 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 。
读完了杜甫悲剧的一生 , 心情无比的沉重 , 眼前仿佛浮现了诗人病卧孤舟的凄凉景象 。
然而就是这个凄惨可怜的人 , 却留下了珍贵的史诗“三吏三别” , 留下来《春望》《赴奉先县咏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 。就是这样一个凄惨可怜的人 , 临死之前仍不忘忧心百姓的疾苦 , 担心国家的命运 。
杜甫 , 始终是值得我们景仰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灵魂!
这篇传记展现的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 如同一首苦难而又壮美的歌 。
这篇传记是诗人写诗人 , 作者冯至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 。这本书创作追求忠于史实 , 所有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 。但又不作烦琐考据 。作品所展现的杜甫形象生动 , 性格心理发掘很深入 , 作品达到了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 是一部传记文学的佳作 。长安十年杜甫35岁时(746)也到了长安 , 但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这些事物外看到统治集团腐朽和人民的疾苦 。在长安一住十年 , 他得到的并不是显耀的官职 , 而是对现实的认识 , 由此他给唐代的诗歌开辟了一片新的国土 。
他的眼光是那样的特殊 。他对国家和人民倍加关心 , 统治集团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 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诗的思想源头之一 。最后达到忧国忧民的上一层次 。李隆基将政权交给里李林甫 , 使得贤才 , 有能力的人 , 几乎没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与迫害 , 除李林甫外 , 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杨国忠那样的贪 , 就是像陈希烈那样的庸懦 。
杜甫的心情已大为改变 , 不得不放弃那种豪放的生活 , 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 , 他放胆的述说出他几年来心中的悲愤 , 对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写更体现其受迫害之深 。他生活贫苦 , 曾做过别人的宾客 , 但目的还是为了谋取一个官职 。他被贫穷所压迫 , 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 , 达到为了得到一个官职不择手段的地步 , 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样的抑郁 , 无奈 。“丽人行”是描绘了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 , 在这政风糜烂 , 边疆失利 , 民生渐趋凋敝的'时代 , 玄宗奢侈的生活却有加无减 。这是杜甫在长安的真实收获?他步履从贫乏的街巷到贵族的园林 , 从重楼名阁 , 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发毕经的咸阳桥 , 他由于进士要求的失败 , 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糜烂 , 由于自身的饥寒触到了人民的疾苦 。若是没有进士的失败 , 想必他也不会体会到这种社会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