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后感怎么写?( 七 )


流亡在安史之乱 , 及以后的战乱中他困居长安 , 从秋到冬再从冬到春 , 除去为国家忧愁外 , 自然他也时常思念他的家人;远在钟离的韦氏妹 , 滞留平阳的弟弟 , 鹿州的妻子 , 在长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 , 并听说胡人到处残杀 , 一直东到鸡犬 。后来恢复了 , 他才得一令他称心的官职 。短短三个多月 , 杜甫念及两京沦陷 , 人民疾苦 , 他忠于他的职责 。似乎没有这些经历杜甫也不会坚守他的岗位 , 他也有一些野心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 。是风翔的一段经历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 , 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野仅限制在皇帝周围 , 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 。这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众中作了一个铺垫 。
杜甫经历了有关征兵役等事件 , 在那段日子里他写了“三吏”“三别”等佳作 。这风云多变 , 忧患重重的现实社会 , 导致了杜甫一生无穷的苦难杜甫诗感人的力量由此产生:诗人无论“慨世”还是“慨身” , 他的感情总是和国家危机 , 人民疾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大部分诗篇都充满着个人的与时代的血泪 。“杜甫传”让人们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 , 而杜甫又是这个现实的受害者与申述者 。

《杜甫传》读后感怎么写?


冯至的《杜甫传》一书 , 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 。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 , 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 , 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 。不了解杜甫的一生 , 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 , 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 , 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
讲到杜甫 , 总要同时想起李白 。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 , 《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 , 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 , 于诗 , 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 , 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 。从外部环境来看 , 杜甫生不逢时 , 中国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 。但国家不幸诗人幸 , 乱世中的颠沛流离 , 让杜甫吃尽了苦头 , 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 , 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 。这不仅是杜甫 , 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