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怎么写?( 四 )


一.强调“平均分” , 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 要求表达 , 把握概念的准确性
1.导入时评纪律奖纸船时引发的认知冲突、大熊猫分竹笋的情境设计 , 都是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 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又通过直观图 , 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 。然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活动进行语言表征 。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了充分准备 。
2.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 要求学生把做法想法表达出来 , 梳理思维使之有序;多次强调“平均分” , 要求学生表述准确 , 辨析概念 , 让概念在头脑中更清晰更牢固 。
二.认识除法 , 注重建构
动手做一做 , 注重探索 ,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 让学生经历了除法建构的过程 。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 , 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 呈现图片、让学生动手操作 , 锻炼了手脑的协调发展 , 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 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 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 记忆更清晰 , 掌握更牢固 。
三.发散思维 , 把学生思维导向宽广的领域 , 注重培养创新意识
1.小组合作操作环节 , 每组都有学具 , 但是不惟学具 , 可以有自己组不同的想法 。
2.让学生创造算式这一环节 , 让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 ,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
四.课堂故事化 , 激发学习兴趣;及时鼓励 , 引导学生积极情感
1.把整节课各个环节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开课时奖励小纸船引发认知冲突——乘上小船去探索——大熊猫、小猫来带领——小精灵帮忙提醒——大熊猫引领理解除法的含义(快到彼岸)——小猫带领过检验关(到达彼岸)——在彼岸休息 , 回顾、谈收获”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 让每个学生成为这有趣故事中主人公 , 实现自己的探索 , 体验自己的思考、荣辱、成败 , 引起情感共鸣 , 激发兴趣 , 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活动 , 并从中感受到乐趣 。
2.课前与学生商定 , 积极发言如果听到老师的“表扬”二字 , 下课就可领到一只彩色小纸船 , 表扬几次领几只 , 一石三鸟:控制了课堂秩序、节省了时间、引领了积极情感 。
五.及时渗透数学思想与情感态度教育
1.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 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通过在具体事件中理解除法含义 , 到去除事件提炼数字理解含义 , 说一说15÷5=3能表示什么 , 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 渗透模型化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