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诗词之书赠秋元先生

黄兴诗词之书赠秋元先生

玉为骨 笔如椽 黄兴题赠汤增璧七言行书对联玉为骨 笔如椽 黄兴题赠汤增璧七言行书对联展开全部王宁 【摘要】:正100年前辛亥革命的历史风云远去 , 而鉴赏一件件文物 , 追溯一段段历史 , 那时记忆又变得清晰 , 辛亥人物依然鲜活 。
黄兴题书的对联 , 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 , 重温辛亥革命的故事 , 走近那些辛亥革命人物 。
黄兴题汤增璧行书七言联秋水为神玉为骨 , 词源如海笔如椽 。
...
求《蝶恋花》诗词及鉴赏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 , 望极春愁 , 黯黯生天际 。
草色烟光残照里 , 无言谁会凭阑意 。
拟把疏狂图一醉 , 对酒当歌 , 强乐还无味 。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译文]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 , 望不尽的春日离愁 , 面对从遥远无边的天际而产生心情沮丧忧愁 。
碧绿的草色 , 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 , 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酒醉 , 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 , 但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 。
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 , 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 , 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
【品评】这是一首怀人词 。
上片写登高望远 , 离愁油然而生 。
“伫倚危楼声细细” , “危楼” , 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 , 游目必远 。
“伫倚” , 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
但始料未及 , “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 , 黯黯生天际” 。
“春愁” , 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 , 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 , 一方面是力避庸常 , 试图化无形为有形 , 变抽象为具象 , 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
接着 , “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 , 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 。
“无言”二字 , 若有万千思绪 。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 , 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 。
但强颜为欢 , 终觉“无味” 。
从“拟把”到“无味” , 笔势开阖动荡 , 颇具波澜 。
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 , 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
“终不悔” , 即“之死无靡它”之意 , 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 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 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 。
纵被无情弃 , 不能羞”诸句 , 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 , 不过“气加婉矣” 。
其实 , 冯延巳《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 , 镜里不辞朱颜瘦” , 虽然语较颓唐 , 亦属其类 。
后来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 必经过三种境界” , 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 , 绿水人家绕 。
枝上柳绵吹又少 ,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
墙外行人 , 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杳 , 多情却被无情恼 。
【赏析】此作题一作“春景” 。
上片写暮春自然风光 。
从郊游少年的视角 , 由小到大 , 由近渐远地展开 , 极富层次感、色彩感和运动感 。
“天涯何处无芳草” , 既是对暮春景色拓开一景 , 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 , 引发下片境界 。
下片写自然背景中的人事: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 , 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 , 也引起少年之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