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酒意象教学过程( 十 )


既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 又陶冶了情操 。
二、巧妙分析 , 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 , 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 , 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 , 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 。
在教学过程中 , 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 , 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 。
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 , 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 , 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 , 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 , 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 , 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 。
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 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 , 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 , 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 。
学生学习古诗时 , 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
大部分诗 , 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 , 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 , 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 , 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 , 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 。
在教学中 , 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 , 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 。
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 , 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 。
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 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 , 彩霞满天 , 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 , 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 , 不绝于耳;层峦叠嶂 , 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 , 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 。
诗一开头 , 诗人用一“辞”字 , 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 , 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 , 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 。
猿声用“啼不住”修饰 , 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 。
而以“轻”饰“舟” , 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 。
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 , 诗人披霞乘舟 , 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 , 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
描绘了诗歌的“境” , 点出了诗人的“情” , 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 , 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
三、适时拓展 , 提高能力 。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 古诗的教学 , 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 , 体验诗人的感情 , 诗情画意地教古诗 , 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
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 , 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 , 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 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 , 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 ,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
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 , 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 , 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 , 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 , 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 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 , 极大地丰富了画面 , 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
学习完这首古诗后 , 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 , 让学生把学过的《春晓》 , 课外画一画 , 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境中 , 再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
四、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
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 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
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 , 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 , 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 , 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 。
教材入选的古诗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 , 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