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酒意象教学过程( 七 )


末两句一问一答 , 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
一“细”一“裁” , 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 , 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 , 变虚为实 , 想象奇特 。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 ,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 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
因此 , 鉴赏古诗词 , 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 , 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 , 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 , 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 情感的熏陶 , 心灵的净化 , 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 , 以梅喻人 , 借梅抒怀 , 但意境不同 。
从环境看 , 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 , 突出环境的凄苦 , 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 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 , 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 , 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
古诗文的600字作文展开全部 古诗文之美 , 既表现在它的语言美 , 音韵美 , 更表现在它的意境美、志趣美 , 同时对古诗文的诵读过程 , 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历史的学习过程 。
由于古诗文是经典 , 这是所有的语文教育者们所承认的 , 也正由于此 , 在传统的教育中 , “熟读苦吟”作为学习重点变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 , 似乎不这样 , 就不能传承经典 , 就不能学习文化 , 而这种模式本身有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 淡化了学生的兴趣 , 因此 , 只有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上不断探索、勇于尝试创新 , 才会使学生读之有味 , 诵之有情 , 才会真正的发挥古诗文教学的传承文化 , 品味经典的作用 。
在古诗词中 , 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予特定的意象之中 。
菊、竹、梅、兰作为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君子 , 经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之中 。
它们往往象征着纯洁 , 孤高 , 坚贞等人格品质或思想意义 。
而咏月的诗句也随处可见 , 月以其独特的形象 , 往往能使人们产生一些特别的情感 , 如思乡之情、怀古之情、感叹人生苦短及抒发广阔胸怀之情 , 等等 。
这些特定的意象寄予了作者特定的情感 , 也表现出古诗词中特定的文化 , 因此引领学生开展专题诵读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 培养学生阅读奖赏的耐心、细心 ,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诗词文化的探究兴趣 。
一堂以“月”为主题的专题诵读课上 , 由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的吟唱开头 , 到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flash诵读欣赏 , 再到几组有关写“月”诗句的画面展示 , 学生们已初步感受到“月”这一特定意象所给人们带来的特殊的氛围 , 接下来对带“月”诗句的搜集成果展示与背诵比赛及对不同诗句的不同主旨的探究 , 使“月”在古诗文中这一特定的形象扎根在每一个同学的心田 , 也使学生明白即便是同一意象 , 在不同的诗句、不同的境界中 , 它所表现出的思想含义也是不同的 。
如在以“梅”为主题的诵读活动中 , 引导学生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进行对比阅读 , 使学生发现:同样的词牌、同一个意象 , 却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和作者不同的人生志趣 。
同一专题下的比较阅读在帮助学生了解诗词文化的同时 , 对于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的细心及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都有一定帮助 。
此外 , 类似的专题探究和分类整理还体现在以“走进酒文化”为主题的对描写与“酒”有关的诗句的搜集整理与吟诵表演、以“四季”为主题的关于描写“春、夏、秋、冬”四季诗句的整理对比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