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写传统诗词( 三 )


另外,明清时人编的〈〈幼学琼林〉〉对学习对仗也有帮助 。
《幼学琼林》全书用对偶句写成 。
以上仅仅是第一步,用乙不行就用丙,做诗对仗就会容易些,所以要先从容易做到的入手 。
这就好比教小孩子跑步,完全靠暗中摸索、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
第一步首先...
怎样学习写诗词一个诗人或词人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感之”,“能写之” 。
首先,你需要有丰富、细腻,且真诚的感情 。
“修辞立其诚”,没有真诚的文学永远不会成为好的文学 。
具体到诗人词人,那就是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 。
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倘若没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就不会受到任何感动,自然也就不会有写诗的动机 。
诗词是让人的心灵不死的,因此一定要”能感之“ 。
永远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真的有所感才能写出好诗 。
其次,你需要熟悉古人的作品,只有多读多背,让诗词化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中,才能写得好 。
因此,所有的诗人词人都是先背,然后才能自己创作 。
诗词中特殊的句法与词语都是需要学的,生硬的背不会起什么作用,因此多读多背是最好的方法 。
熟悉了古人作诗的方法,自己也就能写好了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读诗读词一定要有抑扬顿挫的读诵,务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否则对诗词声调之美是无法真正体会的 。
倘若对声调的美没有体会,写出来的诗词不是生硬就是别扭 。
诗词的生命与感发之力量有一大半是来自声调的,严沧浪说盛唐诗“兴象高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声调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从声音上直接打动人 。
诗词当然有格律,但是真正写好诗词不是来自拼凑,而是来自自然的流露 。
诗的格律有平起与仄起两种,五言平起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七言就往上再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这就变成仄起了 。
五言的仄起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两个字成为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这就是平起 。
虽然理论上一三五不论,但是三平与三仄在格律诗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第五个字一定要论 。
要是五言的话,只有第一个字才能论 。
五言的平起格式与七言的仄起格式有一种特殊的句法叫“拗句”,即平仄仄变成仄平仄 。
至于词律,每一种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律,因此要参考像《白香词谱》之类的词谱 。
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古诗可以押仄声和入声,且可以换韵 。
词有平声韵、仄声韵、亦可换韵 。
但是无论诗与词,都一律不可四声通押 。
入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倘若不能读准确入声字,诗词的声调之美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
说普通话的人都不知道入声,因为从元朝开始入声就被分入其他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
南方很多方言保存着入声 。
要是你不知道准确的读法,那就把入声字读成短促的去声 。
入声是很短促的字,且有p,t,k 的收尾 。
古人作诗填词都有入声的,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白”就是入声,要是不读成入声这句就犯了三平了 。
要是一首诗或词押的韵四声都有,而且听起来好像不太押韵的时候,那很有可能押的就是入声韵 。
比如柳永的《江雪》:“绝”、“灭”、“雪” 。
普通话的读音一个是阳平,一个是去声,一个是上声,但是这些字都是入声,因此要读成短促的去声 。
入声在平水韵有专门的分类,一共有十七个韵部 。
一个一个的背当然是最保险也最笨的方法,要是对诗词的格律熟悉了,入声辨别也就不难了 。
比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此二句的格律应当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歇”自然是入声,否则按照普通话的读音这句格律就完全不对了 。
至于押韵的问题,相对来说不是很大,理论上说应该按照平水三十韵,但是有些韵部(比如一东二冬)是可以合并的 。
词韵更为广泛,《白香词谱》的附录应该有词韵 。
前面所说的格律、入声等方面,只不过是诗词的准则,真正要写好诗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诗外的功夫,那就是你的感情,你的品格,你是否有一个愿意为之“九死不悔”的理想或理念,你对社会是否有关怀、有责任 。
一个诗人写出什么样的诗要取决于他的学识、经历、性格、最重要的是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