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个港字中秋诗词( 二 )


结尾“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 , 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 , 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
词的下片 , 笔法大开大合 , 笔力雄健浑厚 , 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 ,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 既富于哲理 , 又饱含感情 。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 , 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 , 感慨宇宙流转 , 厌薄宦海浮沉 , 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 , 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 , 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
【赏析二】 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 。
苏轼 , 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 , 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 , 诗 , 词 , 散文以至书法 , 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 。
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 , 都表现出题材广泛 , 思想深刻 , 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 , 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从熙宁四年(1071) , 到写本篇止 , 外任整整五年 , 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 。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 , 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 , 特地请求北徙 , 来密州任职 , 然而 , 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 , 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 , 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 。
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 , 词人不能不想到 , 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 , 并备受冷遇的 , 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 。
所以“大醉”遣怀 , 表现出世与入世 , 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 , 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
研求小序 , 与词为一 , 交代词的写作时间 , “丙辰中秋” , 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背景 , “欢饮达旦”;题旨 , 醉后抒怀“兼怀子由” , 前者是主 , 后者是辅 。
具体言之:抒词人外放期间寥落情怀 。
此首中秋词 。
上片 , 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 , 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变 。
挥洒自如 , 不加雕琢 , 而浩荡之气 , 超绝凡尘 。
胡仲任谓中秋词 , 自此词一出 , 余词尽废 , 可见独步当时之概 。
起句 , 破空而来 , 奇崛异常 , 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 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 。
“不知”两句 , 承上意 , 更做疑问 , 既不知明月几时有 , 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 。
“我欲”三句 , 盖因问之而不得其解 , 乃有乘风归去之愿 , “我欲”与“又恐”相呼应 。
“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就本意说固高妙 , 就寓意说亦极慰藉 。
“起舞”两句 , 仍乘上来 , 落到眼前情事 , 言既不得乘风归去 , 惟有徘徊于月下 。
自首至此 , 一气奔放 , 诚觉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 。
换头 , 实写月光照人人无眠 。
以下愈转愈深 , ...
关于中秋的诗词万道虹光育蚌珍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 恍然一梦瑶台客 , 映于月光更显晶莹 , 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 , 思归多苦颜 。
选自《全唐诗》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 苍茫云海间 , 应是嫦娥掷与人;道来己情 , 全诗景情交错 。
选自《宋诗钞》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 , 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 。
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 , 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 , 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 , 乱去脱坏如崩涛&quot , 写欲仙之感 , 醉后各分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