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平仄的书( 六 )


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 。
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 。
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 。
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情况下,很多诗作者还是要有意补救一下,如“势分三足鼎”,“势分”应该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紧接的“三足”该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补上了 。
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 。
音步前一音节偶尔不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补救一下 。
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 。
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 。
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 。
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情况就完全一样了 。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 。
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