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教学课题研究内容( 二 )


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 。
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4)抓诗题: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 。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 。
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 。
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
浅谈如何在活动开展中进行古诗文教学展开全部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古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她是中华民族 生存发展的依据,是中华民族屡遭灾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坚实基础 。
古诗文用词 准确、凝练,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魅力 。
三千余年前孔子曾曰: “小子 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 木之名 。
”他教导年轻人应多学诗 。
新时期的 1999 年,我们同样听到了原国家总书记江 泽民同志的劝勉: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
”我国古典 诗词源远流长,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 神灯塔” ,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 。
学生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 过诵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 。
多诵读古诗文,还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
古语说得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苏轼也说过: “腹有诗书气自豪 。
”可见,读和背是一种积累, 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
《新课程标准》要求 1-6 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160 篇,并在附录中列出 70 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 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 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 。
“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了诵读、理解古代 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 。
实际教学证明,多诵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提高人文素养、政治素养 。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 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 。
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 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 。
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
教师没有 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 。
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
为了节省时间, 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 。
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
教师仅把诗歌 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 。
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 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 。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 回味的精神食粮 。
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 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
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 标准答案上; 依然要求学生采用 “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 的老三套做法, 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 。
在古诗文的传授过程中长期形式 单一, 过分强调学生对离他们距离久远的古诗句的硬性理解, 强调对古诗句的死记硬背, 往往把精美的古诗文搞得支离破碎,把对古诗文的理解变成了无数个知识点的简单累 加,学生学得费劲,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开启孩子们的心智,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实孩 子,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孩子们的文化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