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古诗词( 四 )


“黄河远上白云间”它是远大的背景 , “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 , 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 , 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 , 这里相当于“一座” , 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 , 当然不是居民点 , 而是戍边的堡垒 , 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 , 具有特定涵义 。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 , 如“夔府孤城落日斜 , 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 , 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 , 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 , 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 。
第三句忽而一转 , 引入杨柳》曲调 , 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
此句系 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 , 折折杨柳枝 。
蹀座吹长笛 , 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
所以 ,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 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
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 , 造语尤妙 。
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 , 化板为活 , 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 , 深化诗意 。
玉门关外 , 春风不度 , 杨柳不青 , 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 , 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 , 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 , 流露的怨情是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 , 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
《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 , 但愿生入玉门关 。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 , 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
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 , 就会发现 , 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 但写得悲壮苍凉 , 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 , 表现出盛唐诗人 广阔的心胸 。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 , 也是悲中有壮 , 悲凉而慷慨 。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 , 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 , 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 , 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 , 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
读古诗的感受 作文 .. 400字以上!!!!! 急!!!!!!!!!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 汉字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 , 而古诗更是汉字文化的精髓所在 。
因此 , 古往今来 , 有多少人深深地沉迷于那千古流传的优美诗句 。
古诗乃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 , 从古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一些伟大的志向 , 或忧国忧民的情怀 , 有的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动人诗篇 , 还有的是讽刺衰末朝 。
我觉得读古诗不但能提高语感 , 而且能提高写作能力 , 更能感受其中的美 。
诗歌像春花 , 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 , 诗歌像秋月 , 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诗歌的一半像海水 , 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的一半像火焰 , 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 , 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 , 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
人们喜欢古诗的第二个原因是:古诗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无稽之谈 , 而是来自于生活、美景、事情、经历等多种真实事例 , 这才使古诗源于生活 , 更高于生活我对读古诗的深切感受就是好 , 因为读古诗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学习 , 努力进取 , 报效祖国 。
...
古诗及其400字左右的鉴赏竹里馆 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