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野趣味的诗词( 四 )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 。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
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
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
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 。
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张雅雯2002 展开
关于秋天的古诗词名句秋雨打着她们的脸 。
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 。
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 。
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
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 。
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 。
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 。
于是薄暮 。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
多明媚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风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 。
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望在稻田里缓缓飞翔 。
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呼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一当在这个时候,便是秋了,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
秋后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
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 。
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
将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 。
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烟,股股脱脱,如同坠人梦境 。
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 。
秋夜,天高露浓,一弯月牙在西南天边静静地挂着 。
清冷的月光洒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银河的繁星却越发灿烂起来 。
茂密无边的高粱、玉米、谷子地里,此唱彼应地响着秋虫的唧令声,蝈蝈也偶然加上几声伴奏,吹地翁像断断续续吹着寒茄 。
柳树在路边静静地垂着枝条,荫影罩着蜿蜒的野草丛丛的小路 。
……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
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 。
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 。
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 。
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两三枝洋蜡 。
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