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结构

诗词写作结构

古诗写作手法古诗词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
二、表达技巧:二、表达技巧:(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 ,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 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 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 , 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 , 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
寓情于景(或物) , 情景交融 ,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 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 , 晓风残月” , 场景描写之中 , 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
一般情况下 , 是乐景写乐情 , 哀景抒哀情 , 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 红叶青山急水流 。
日暮酒醒人已远 , 满天风雨下西楼 。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 , 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 , 以哀景写乐 , 一倍增其哀乐 。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 , 镇守边陲 , 防御西夏 。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
时间是秋天 , 地点是塞下 , 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
他们离家万里 , 在塞外看到雁南飞 , 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 , 自然想家 , 但功未成 , 不能回去 。
饮浊酒 , 愁不能寐 。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 , 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 , 情景交融 , 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
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风入松(题酒肆) (宋)俞国宝:一春长费买花钱 , 日日醉湖边 。
玉骢惯识西湖路 , 骄嘶过、沽酒楼前 。
红杏香中歌舞 , 绿杨影里秋千 。
暖风十里丽人天 , 花压鬓云偏 。
画船载得春归去 , 余情付、湖水湖烟 。
明日重扶残醉 , 来寻陌上花钿 。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 , 在杏花和绿杨中 , 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 , 饮酒 , 歌舞 。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 , 六朝如梦鸟空啼 。
无情最是台城柳 , 依旧烟笼十里堤 。
金陵就是南京 。
六朝是吴;东晋、宋 , 齐、梁、陈 。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 , 都时间短暂 。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
到唐朝时 , 六朝已经过去 , 其豪华已衰败 , 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 , 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 , 江草丛生 , 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 , 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 , 十分伤感 。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 , 看见春光明媚 , 柳絮飞舞 , 烟笼十里 , 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 , 而人事全非 , 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 , 另有一番哀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