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结构( 二 )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 , 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
这样二者并用 , 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 , 是很成功的作品 。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 。
在诗歌欣赏中 , 虚与实是相对的 , 如书上所言 , 有者为实 , 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 , 主观为虚;具体为实 , 隐者为虚;有行为实 , 徒言为虚;当前为实 , 未来是虚;已知为实 , 未知为虚等等 。
首先 , 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 , 虚 , 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 让人回味无穷 。
诗画同理 , 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
诗歌的“虚” ,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 , 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
具体说来 ,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 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
2、已逝之景之境 。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 ,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 , 也是虚象 。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 , 颇有故国凄凉 , 物是人非之感 。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 。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 , 故也是虚景 。
3、设想的未来之境 。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
...
文章的写作结构有哪些 一、顺叙 , 是指按照事件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进行的叙述 。
这是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叙事方法 , 它能起止清晰、层次分明 , 事件人物交代明白 , 前因后果变化自然 。
事件脉络清楚 , 令读者一目了然 。
顺叙多以时间先后为序 , 即按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来写 , 多件事的叙述中 , 则先出现先发生的事先写 , 后出现后发生的事后写 , 一切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为线索 。
二、倒叙 ,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精彩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 , 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写 , 这种方法称为倒叙 。
倒叙可以造成悬念 , 使行文跌宕起伏 , 牵动读者去寻根溯源 , 产生阅读的强大吸引力 。
三、分叙 , 又称平叙 , 就是平行叙述或交叉叙述 , 指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件或多件事 , 也即通俗小说中所常说的“花开两朵 , 各表一枝”的方法 , 分叙可以使纷繁的事表现得头绪清楚、气氛突出 , 造成文章的多线交错却脉络分明  , 具有立体效果 。
四、插叙 , 是指因特殊要求 , 中断原来的叙述 , 插入与中心事件或与主旨相关的内容 , 结束后再续原来的叙述 , 插叙的方法很多 , 有所谓“追叙” , 如对过去事件片断的回忆;有所谓“补叙” , 如对有关人或事作必要的补充、解释;有所谓“逆叙” , 如对有关内容进行由今及古、由近而远的追根溯源 。
话题作文要有所创新 , 就应调用多种叙述方法 。
除以上叙事方式外 , 还可把文章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和意识流顺序 。
但无论使用何种叙述方法 , 其主要目的在于叙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
能将所选用的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
谢谢请给我一个好评
怎样进行古诗词创作啊?诗词创作时讲究些什么啊?作诗基本规则: 1、对仗(对偶):律诗中①‘起承转合’(首颔颈尾) , 承转(颔颈)两联对句(词性、结构相同、平仄相反) , 多对不限(富对仗);②单颈(转)联对为蜂腰体;③首颈(起转)对为偷春格;④同类、习惯、借对、重点、流水、宽松、数字错位、隔句、句中自对;单首、颔、尾(起、合)联对不可称律;绝句不求对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