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诗词谱曲( 五 )


有谁了解黑塞这个人及他的作品的姓名: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性别:男出生年月:1877-1962国籍:德国所获奖项: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 。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 。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 , 1891年 , 他通过“邦试” , 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 。
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 , 半年后逃离学校 。
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 , 从事过多种职业 。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 , 1904年 , 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 , 一举成名 , 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
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 , 移居巴登湖畔 , 埋头写作 , 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 。
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 , 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 , 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 , 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他醉心于尼采哲学 , 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 , 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
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 。
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 , 得到极高的评价 , 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 , 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
30年代后 , 法西斯在德国猖獗 , 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 , 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 , 《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 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
他热爱大自然 , 厌倦都市文明 , 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 , 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 , 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 , 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 , 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 。
1946年 , "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 , 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 , 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
《在轮下》、《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等http://cache.baidu.com/c?word=%BA%DA%C8%FB&url=http%3A//www%2Etop188%2Ecom/archive/mingren/mingrendangan%2Ephp%3Fnum%3D1494&b=40&a=16&user=baidu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 。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 。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 , 1891年 , 他通过“邦试” , 考入毛尔布隆神学院 , 不久逃离 。
原因是经学院教育不但扼杀智慧还戕害人性 。
逃离神学院后黑塞漫游各地 , 做过钟表匠、书店学徒……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 。
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 。
西方一些黑塞研究家认为黑塞一生总是越来越深地沉浸于远离生活的梦幻王国之中 , 这和黑塞这一时期所汲取的精神文化是分不开的 , 可以说 , 这一系列的精神偶像逐渐帮助黑塞构成了他的美学世界观 , 这种美学观点就是黑塞日后许多著作的思想背景 。
后来人们称黑塞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 , 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 , 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 , 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 。
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 , 一下子轰动德国 。
一九零四年 , 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 , 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 , 专事写作 。
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 , 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克诺尔普》(1915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