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粥的由来传说,拗九节的意义( 九 )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 。据传,古时候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 , 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 , 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 。后来 , 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 , 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 , 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 。”(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 。因此“拗九粥”才昨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 。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俗中 , 正月分为“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 , 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2、习俗
1、腊八节习俗
早在宋代 , 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 , 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 。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又称“佛粥” 。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 。
腊八粥不仅为僧侣享用,民间也很盛行 。元、明、清沿袭这一食俗,清代最为盛行 。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 。我喜娇儿逢览揆 , 长叨佛佑荫无穷 。”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日 , 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 , 合水煮熟 , 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颇有京城特色 。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 。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 。”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夏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 , 即驱鬼治疾 。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 , 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 , 积一年的余粮 , 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