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古诗词四言律诗( 四 )


(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4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同上) 4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唐·王昌龄《从军行》) 4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出塞》) 4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唐·王翰《凉州词》) 45、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 。
(唐·柳宗元《韦道安》) 46、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49、我自横刀向天笑 。
去留肝胆两昆仑 。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50“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51、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
(清·秋瑾《失题》) 5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清·徐锡麟《出塞》) 5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杜甫的《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 。
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 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 。
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 。
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
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 。
正如吴见思《杜诗论文》中写道:“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
”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 。
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 。
诗人感触异常 。
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 。
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 。
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 。
“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 。
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 。
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
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
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南 园 其 五 --李 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十一日风雨大作 --陆游 疆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来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 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非已半 。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

初中语文所有古诗、文言文6龟虽寿 曹操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7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8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