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古诗词四言律诗( 七 )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月夜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 。
例如: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四)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
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 。
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
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
所谓"救",就是补偿 。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
这是本句自救 。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 。
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
这是对句相救 。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 。
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 。
这...
有关古诗的常识展开全部 1,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谁 (李白)2,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谁 (杜甫)3,李白和杜甫被合称为"大李杜",那么被称为"小李杜"的是谁 (李商隐和杜牧)4,诗作流传至今最多的诗人是谁 (陆游)陆 游 简 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他勤于 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被誉为"六十年间万首诗".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 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
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