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遥望的诗词( 八 )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
4.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 。
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 。
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 。
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 。
“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
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 。
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
关于思念的诗句思乡怀人,月明情浓——略论唐诗中的明月意象 思乡怀人,月明情浓 ——略论唐诗中的明月意象 湖南省华容县教研室 谢先国 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唐诗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璀灿夺目 。
唐诗不论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还是在反应生活的广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高峰 。
其优秀的篇章,隽永的意境,如同一壶香浓味郁的美酒,令人细细玩味,终身享受 。
唐诗中的明月意象屡见不鲜,而描写又各具风韵,借明月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悠悠的离愁和深深的情愁等不同的情感,以致使明月成为了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情感寄托物 。
当文学作品中一旦出现明月意象,人们的思乡念亲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
从而形成我国民族文学中一种比较稳定又鲜明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 。
一、乡愁浓浓念故土 。
正如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一样,思乡是唐诗中重要的主题 。
李白《静夜思》则是最为典型的一首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
思乡的情绪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用叙述的语气,用明月意象,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
又如“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
”(无名氏《杂诗》) 。
那是故乡的景色,故乡的梨花,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中,那一树梨花简直象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
钱起的《归雁》中“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
”一句,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
湘江女神在腋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 。
杜甫《江汉》诗中“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
”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 。
诗人表面上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皎洁 。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
”句,写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
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写月落夜深,繁霜暗凝,诗人夜泊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写出了羁旅者的孤孓清寥的感受 。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一诗中“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句,写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思亲怀乡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
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诗人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