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旧体诗词( 三 )


(一九七九年秋) 11、《江南草》 李季 菊花怒放的秋天,我第一次来到了江南 。
虽然我来也匆匆,去又忙忙,但你的美丽却一千倍地超过了我的想象 。
望着你那花团锦绣的城市,最美丽的画卷都失去了颜色; 漫步在风光明媚的水乡,就是传诵千古的绝吟也显得苍白 。
你的美丽使我感到羞愧: 词囊里竟找不到一个形容你的词藻 。
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只不过是人们按照你的模样编织的幻想 。
我知道秋日里还不能显出你的神奇美妙,我见到的也只是你那千里花香中的一棵草 。
可是,我就要回去了,我就要带着这片草叶回去了 。
我要把这片草叶带到沙漠上,我要把这片草叶带回我的家乡 。
我要把它种在戈壁滩上,我还要对我的乡亲们这样讲: “用我们的汗水灌浇它吧,让我们的大戈壁也变得像江南一样!” (一九五七年八月) 12、《秋歌之一》 郭小川 秋天来了,大雁叫了; 晴空里的太阳更红、更娇了! 谷穗熟了,蝉声消了; 大地上的生活更甜、更好了! 海岸的青松啊,风卷波涛; 江南的桂花啊,香满大道 。
草原的骏马啊,长了肥膘; 东北的青山啊,戴了雪帽 。
呵,秋天、秋水、秋天的明月,哪一样不曾印上我们的心血! 呵,秋花、秋实、秋天的红叶,哪一样不曾浸透我们的汗液! 历史的高山呵,层层迭迭! 我们又爬上十丈高坡百...
一天学会格律诗的初学基础知识诗:并不是深奥的不可探询,诗有法,而也无法 。
从无法到有法,是不知到知的过程 。
从有法到无法,是一个飞跃的过程 。
我们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知道要把根基打扎实,只有根基扎实了才可以变换 。
诗也如此,不管你写现代诗歌,还是写古典诗词,必须要了解他的产生和历代的演变 。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 。
诗歌并不例外 。
众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韵文 。
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 。
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 。
最初的诗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 。
旧诗起初也是如此 。
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 。
大家不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 。
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近体诗 。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
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 。
诗人沈约在这一方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 。
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人所创造的 。
到了唐以后,诗形成特定的格律,一首诗的构成,韵脚,平仄,对仗等,这其中包括了音律,铿锵之音要顿挫有力,读之余味未了 。
到了近代,胡适提出了改革旧体诗,提倡新诗,而自己却时常写旧体诗,这说明了中国的诗歌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光辉夺目的,是抹杀不了的,中国人的思想如水一样,在创新的过程中,近代毛主席的诗歌可谓典范,但他也是在传统上(既格律不变)创新,就是现代人不要拿现代的事物和眼光看古人,也不要拿古人的东西和现代比较,惟有不变是诗之精华凝练,含蓄 。
如果今人写诗词,写风花雪夜我敢说没有人能超过唐宋,而如今我们不能被外来的所谓“快餐”文化所俘虏,要把国学发扬广大,必须在传统上创新,写一些现代东西,(但诗之有型,我们不能抛弃格律,不然就不论不类了) 。
现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怎样区别平仄,因为现代汉语没有入声,把阴平,阳平,上去入声分别转变成了一、二、三、四各个声调去了 。
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 。
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 。
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部份入声字识别出来就可以了 。
如果大家实在感到这个太难,那就用普通话来写 。
基本上把一声二声归于平音字,把3声和4声归于仄音字 。
韵也要采用中华新韵,不能用平水韵,因为平水韵适合写近体诗 。
区分入声字一、凡b、d、g、j、zh、z六声母的第二声字(鼻属于去声四寘除外),都是古入声字 。
例如:b:拔跋白帛薄荸别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驳 。
d:答达得德笛敌嫡觌翟跌迭叠碟牒独读牍渎毒夺铎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