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旧体诗词( 五 )


”这里说的旧诗因为还要受形式的限制,不能把即刻的情感抒发于文字 。
“但这些感情都可以用散文来表现,铺开成一篇散文,不过不如绝句那样含蓄多致罢了 。
这个含蓄多致又正是散文的长处 。
”这里的两个“含蓄”,却有两种意思,前者因为拘于格律、平仄、长短,后者才是个人气质真实自然的流露 。
概而言之,散文与旧诗根本的分歧是没有的,略微不同的在于旧诗形式的局限,因此关于“废名小说诗化”的说法仿佛就不很确切了 。
再提“诗的意境”,其实这种意境也并不为诗所独有,早在诸子散文里已经屡见不鲜了 。
而且散文在民间的影响从古至今都没有发生过动摇 。
最后额外提到《论新诗及其它》的另一篇散文——《中国文章》 。
“中国文章里简直没有厌世派的文章,中国人生在世,确乎是重实际,少理想,更不喜欢思索那‘死’,因此不但生活上,就在文艺里也多是凝滞的空气 。
我尝想,中国后来如果不是受了一点佛教影响,文艺里的空气恐怕更陈腐,文章里恐怕更要损失好些好看的字面 。
”废名似乎很仰慕这一派,并且以他率真的性格也是颇适合的 。
其实在他的小说里已经透露出明显的魏晋风骨——纯纯净净的世界里中国式的人性美、自然美 。
照此,废名之后归隐佛老也不过顺其自然罢了 。
【①】旧体诗结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律诗的对仗 五律和七律每首八句,组成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腹联、尾联 。
中间两联的上下句要对仗 。
对仗按要求平仄声相对、词性词意相对、语法句式相对 。
对仗有两忌:一是“合掌”,即一联中上下句以同义词相对,以致两句意思基本相同 。
二是两联对仗方式雷同 。
两联的句式应有所变化,以免重复呆板 。
对仗以天然、工整、流畅为佳 。
律诗分为两种,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通常所讲的七律或是五律是指每首八句的律诗,另外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是指在八句以上的长律 。
顾名思义,律诗和绝句一样是格律化的诗体,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除了开头和末尾两句以外,所有的句子都要两两对仗,同时也不得押错韵,哪怕是长达数百句,也要遵循这个规定 。
6、黏(粘)和对 诗的一、三、五、七等奇数句称为上(出)句,反之,偶数句为下(对)句 。
上句与下句平仄相反,称之为“对”,错了就是“失对” 。
两句为一联,后联上句与前联的下句平仄相同,称之为“黏”错了就是“失黏” 。
以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句 。
和上句平仄基本相反(前四字) 。
两句为一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上句和上联的下句平仄基本相同 。
(前四字) (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句和上句平仄相反 。
7、拗救和变格 对于诗词格律应严中有活,可以有拗救和变格等 。
近体诗中,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
就是每句七言诗的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做要求(五言一三字)二四六字必须严格遵守(五言二四字) 。
但对于(仄)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平两种句型中七言第三字和五言第一字,必须要用平声 。
否则即...
古体诗和近体诗区分方法展开全部 古体诗的概念: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
不拘对仗、平仄 。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
篇幅长短不限 。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