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有名诗词鉴赏( 七 )


《红楼梦》中的花与人也是对应的,牡丹对应宝钗,芙蓉对应黛玉,海棠对应湘云,杏花对应探春,老梅对应李纨,并蒂花对应香菱,桃花对应袭人,另外晴雯号称“芙蓉仙子” 。
由此诗中的花当指大观园的女儿们,花儿的凋谢也预示着她们的逝去 。
世人对待她们的消逝也如同对待花儿一样,谁会来惜取将残的红颜呢?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女性的生命不过昙花一现,花开过后便要迅速飘落,任那些曾欣赏她们的人践踏,芳魂艳魄都将不存,留下的只是一缕尘香 。
“有谁怜”隐含了一段答语,世人春风都不懂得怜惜落花,对她们的逝去都是冷眼旁观,置之不理,懂得怜惜落花的只有黛玉了,自称绛洞花主的宝玉也不懂,将残红付与无情的流水,岂知流出大观园后便会被糟蹋,甚至比被人践踏更为悲惨 。
游丝之软,游丝之弱,不禁让人联想到黛玉的身世,出身于诗书之家,幼年丧母,父亲死后益发无依无靠,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像浮萍一样寄居贾府生命之软弱,不正如檐下飘荡游丝么,随时都有可能被风斩断 。
仅凭贾母的疼爱和宝玉的那份爱情维系着生命,怎经得日日夜夜的风吹雨打 。
王国维说“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江心点点萍” 。
落絮的人生,落絮的命运,天意如此,无可奈何 。
“落花”“游丝”“落絮”,同样的飘零,同样的忧伤,同样的命运,同样的还有那花下的葬花人 。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第二节转而写人 。
暮春是个忧伤的季节,弹指间红颜衰老,百花凋零,无可奈何,惟有惋惜 。
黛玉本就多愁善感,加之对宝玉的误解,更是满怀忧郁惆怅 。
许多版本的“无处诉”作“无释处”或“无着处”,笔者认为不妥 。
第三十七回黛玉《咏白海棠》中“娇羞默默同谁诉”,第三十八回黛玉《咏菊》中“片言谁解诉秋心”,《菊梦》中“醒时幽怨同谁诉”,皆用“诉”而不用“释”或“着”,此处亦是 。
最后一句写黛玉不忍心践踏落花,同时也暗含其他人却在落花上走过的意思 。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第三节又转回写景 。
柳叶和榆荚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却不管桃花的飘零,李花的纷飞,等到来年春回大地...
古今对联欣赏古今对联欣赏(一)春联小史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在门上或大门两边贴上大红的、写着吉祥联语的对联,以烘托新年的气氛,这也是古代遗风 。
战国时,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春联之“始祖” 。
所谓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据云可以驱邪恶,保平安 。
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 。
桃符也叫门神,是用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垒”的字样,相传这是两个能降伏恶鬼的神 。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chǎng)写的,现在公认是最早的一副春联 。
“春联”名称的诞生是在明朝 。
据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在除夕传下圣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上春联,并微服出巡,观赏取乐 。
朱元璋还亲题一联赠予文臣陶安,联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
”经统治者这么一提倡,自此,春联之风流行民间 。
(注:因对联最早源于春联 。
)对联种种春联:是对联中使用最广的一种节日用联,多数是悬挂或粘贴在大门两边 。
春联,有的地方又叫“春贴子”、“门贴”、“门对”、“对联”、“挥春”等 。
婚联:即结婚用联 。
多含有祝福新人幸福、白头偕老等意 。
寿联:祝寿的对联 。
多含长命百岁、赞颂德行等 。
自作寿联的,也有对自己一生作总结或对人寿、康宁等进行描述 。
贺喜联:因亲朋有喜事而赠送之联,多有恭贺、祝愿之意 。
题赠联:指题赠友人、晚辈、下级或河山风光等的联语,多有劝勉、赞颂等意 。
集句联:将古文、诗词中的对偶句集拼而成的对联,又称作诗词集句联 。
趣对:指游戏笔墨、具有趣味而雅俗共赏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活泼,诙谐有趣 。
戏台联:旧时演戏,往往在戏台两旁贴副对联,或宣传戏剧的特点和作用,或指导观众观戏,或反映剧场的欢乐气氛 。
有的戏台联还借题发挥,寓意深长 。
名胜楹联:是指风景名胜之处的对联 。
这类对联,有的写景咏物,有的抒怀叙情,有的评人论史,有的借景说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