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兴趣相同的古诗词( 二 )


朗读可以贯穿在整个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要点是教师精讲品与读的要领,要让学生读熟读透,要在朗读中品味,要在诵读中领略诗境 。
为了使朗读过程更好的发挥其赏析及应有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安排相应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朗读教学情境 古诗文写作年代离现在久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带着美好的感情投入朗读,尽情发挥合理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诗词意象 。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这样朗读者就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 。
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可先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音乐的伴奏中,歌唱家雄浑的歌声与课文相同的历史内容使学生未进入词境就产生了一种深沉厚重的历史感慨 。
学生们自然就会设想,一代文豪苏轼面对滔滔江水会抒发一种怎么样的情怀呢?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然后在雄浑豪放的音乐伴奏下朗读此文,学生们就会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氛围中 。
其次,教师要把握好组织朗读教学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朗读时机主要有讲解前的朗读,讲解中的朗读,讲解后的朗读三种 。
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了解其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可在教师的讲析前指名学生朗读;为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在讲解中穿插播放名家的朗读;为巩固对文本的识记,还可在讲解后组织反复齐声朗读 。
再次,教师要充分利用范读的榜样效应进行教学 名家范读、教师范读、优秀学生范读是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方式 。
教学中恰当运用名家范读,有助于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教师范读可以把自己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感悟传达给学生,并引发师生对话;学生范读是名家范读、教师范读的一种延伸,具有更强的平行影响作用 。
因此,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这几种范读形式必不可少 。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联想和想象,都是学生积极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实践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化相关的学习内容,并能够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和创新人格意识 。
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自编、自谱曲子,把自己喜欢的诗词唱出来,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 。
或者借用时下一些流行歌曲的曲子演唱诗词,如:《关雎》一诗可借用《小白杨》的曲调来演唱;或者欣赏已经谱好曲的诗词,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无题》、《虞美人》等,运用音乐来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 。
运用挂图、诗配画等直观教学过程,有利于相应诗词内容的视觉形象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诗词的兴趣 。
如学习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利用挂图中一叶扁舟停靠岸边而无人问津让学生深入体会“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韵味;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志向相同,兴趣一致的词是什么?】作业帮展开全部 古诗文之美,既表现在它的语言美,音韵美,更表现在它的意境美、志趣美,同时对古诗文的诵读过程,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历史的学习过程 。
由于古诗文是经典,这是所有的语文教育者们所承认的,也正由于此,在传统的教育中,“熟读苦吟”作为学习重点变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似乎不这样,就不能传承经典,就不能学习文化,而这种模式本身有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淡化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只有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上不断探索、勇于尝试创新,才会使学生读之有味,诵之有情,才会真正的发挥古诗文教学的传承文化,品味经典的作用 。
在古诗词中,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予特定的意象之中 。
菊、竹、梅、兰作为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君子,经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之中 。
它们往往象征着纯洁,孤高,坚贞等人格品质或思想意义 。
而咏月的诗句也随处可见,月以其独特的形象,往往能使人们产生一些特别的情感,如思乡之情、怀古之情、感叹人生苦短及抒发广阔胸怀之情,等等 。
这些特定的意象寄予了作者特定的情感,也表现出古诗词中特定的文化,因此引领学生开展专题诵读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奖赏的耐心、细心,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诗词文化的探究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