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症状的病原物是 从枝病防治方法


1、如何防治泡桐的丛枝病
2、竹丛枝病应该怎样预防?
3、夹竹桃的丛枝病要怎样防治?
4、泡桐丛枝病怎样防治?
如何防治泡桐的丛枝病
泡桐具有很强的速生性,是平原绿化、营建农田防护林、四旁植树和林粮间作的重要树种 。这里我介绍泡桐丛枝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泡桐丛枝病的症状
在枝、叶、干、根、花部均可表现畸形症状 。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丛枝型,即在个别枝上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丛生许多纤细小枝,节间变短,叶序紊乱,叶片小、黄且薄,有时有的叶片皱缩 。病枝上的小枝又可抽出小枝,如此重复数次,小枝愈来愈细弱,叶也愈来愈小,小枝多直立,整个丛枝呈扫帚状 。幼苗发病则植株矮化 。另一种是花变枝叶型 , 花瓣变成叶状,花柱或柱头生出小枝,花萼明显变薄,花托多裂,花蕾变形 。病苗翌年发芽早,萌芽密 , 且集中于近根约10厘米处,顶梢多枯死 。刨开土壤,其地面下根系也呈丛生状 。病枝常在冬季枯死,其树皮坏死 。
泡桐丛枝病的病原
病原为类菌质(MLO),其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 。
泡桐丛枝病的危害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主要病害 , 从苗木到大树均可发病 。苗木和幼树发病率一般为5%~30%;6~7年生的树发病率可达50%,严重区在80%以上 。幼苗及幼树病重者当年枯死,大树则影响植株生长 。
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
病害可借嫁接、病根繁殖、病苗的调运传播;病菌可通过媒介昆虫取食 , 如烟草盲蝽、茶翅蝽传毒 。病原侵入泡桐植株后引起一系列生理病态化,病叶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粗蛋白质减少 , 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降低 , 从而导致树的同化作用降低 , 能量积累减少 , 枝叶呈现瘦小、黄化、营养不良而逐渐枯死 。病原在树体内可严重干扰叶内氨代谢,导致枝叶增生,树木出现病态 。有时泡桐受侵染后不表现症状,这种无症状的植株有可能被选为采根母树 。用病枝叶浸出液以摩擦、注射、针刺等方法接种泡桐实生苗,均不发生丛枝病;种子、病株土壤也不传病 。不同地理、立地条件和生态环境对丛枝病的发生蔓延有一定关系,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高海拔地区往往较轻 。用种子育苗在苗期和幼树未见发病 。实生苗根育苗代数越多发病越重 。根繁苗、平茬苗发病率显著增高 。泡桐不同品种类型发病差异大 。一般兰考泡桐、楸叶泡桐、绒毛泡桐发病率较高,白花泡桐、川泡桐较抗病 。
泡桐丛枝病的防治措施
1.培育无病苗木 。严格选用无病母树供采种和采根用 。注意从实生苗根部采根 。采根后用40℃~50℃温水浸根30分钟,或用50℃温水加土霉素(浓度为1000×10-6)浸根20分钟有较好防病效果 。不用留根苗或平茬苗造林,发病严重的地方最好实行种子育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