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的诗词( 二 )


诗中所谓的“荒唐言”实际上并不荒唐,它是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无情批判和揭露 。
既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也包括宝、黛、钗爱情故事的悲欢离合;一书中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内部斗争等等 。
“辛酸泪”一句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 。
作者创作《红楼梦》时已经由钟鸣鼎食的世家公子沦为“蓬庸茅椽,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和悲苦非言语所能尽述 。
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氏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红楼梦》一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最好诠释 。
太虚幻境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
【赏析】 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 。
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 。
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
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 。
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 。
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 。
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 。
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 。
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 。
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 。
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 。
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
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 。
须要辨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要通过其著作来宣扬宗教教义,而是根据他的需要把某些宗教观念拿来为我所用 。
曹雪芹是极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否则他就不会竭一腔心血来写这样一部五彩摈纷的《红楼梦》了 。
我们读《红楼梦》,主要应该看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带有虚无色彩的说教,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楚的认识 。
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
【赏析】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 。
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 。
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 。

【石的诗词】

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 。
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
形容石头的诗词望夫石 王建望夫处,江悠悠 。
化为石,不回头 。
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
题自画石 曹雪芹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
双石 白居易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 。
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 。
结从胚浑始,得自洞庭口 。
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 。
担舁来郡内,洗刷去泥垢 。
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 。
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 。
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 。
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 。
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 。
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 。
洼樽酌未空,玉山颓已久 。
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 。
渐恐少年场,不容垂白叟 。
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 。
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
太湖石 白居易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 。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