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诗词赏析( 六 )


作家留下的“空白”又足以引发读者的想象:当故事的结局把萧的迷舟引入深渊时 , 再回首这个细节 , 便不由使人对马三大婶、甚至杏的真实身份产生不难理解的怀疑——萧的艳遇是否是一个预先精心设置的圈套?还有一个“空白”:萧追随杏去了榆关 , 那一夜除了爱的抚慰 , 还发生了别的什么事情没有?萧对自己部队的忠诚是无可怀疑的 , 但这并不能保证他无意中泄露军机、铸成大错呀……这样的“空白”设置是新潮小说家们的拿手好戏 。
显然 , 生活中永远充满着许多是难解之谜、许多无法填充、至多只能猜测的“空白” 。
新潮小说家有意放弃“全知”的叙述角度 , 而通过设置“空白”还原生活的神秘面目 , 同时也为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思考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
《迷舟》是一部情节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 。
这又是它异于马原等人的“现代派”小说的特色所在 。
格非本人也写过标准的、寓意晦涩、叙述风格扑朔迷离的“现代派”作品(如有名的《褐色鸟群》便是典型的博尔赫斯式的“智慧小说”) , 但他更擅长写的 , 还是《迷舟》这样的作品——在写实的风格中通过设置“空白”、通过写人的预感与悲剧的巧合、写偶然中突发的一系列误会改变人的命运、写人心的变幻莫测揭示命运的神秘 , 进而表达作者对神秘人生的感悟 , 《大年》、《风琴》、《青黄》、《敌人》等篇都是从这个路子走过来的 。
这样 , 格非便似乎具有了双重的身分:既是个写买功力深厚的小说家(他在塑造人物、经营氛围、描摹景物方面毫不逊色于一些优秀的写实小说家)、善于吸引读者的讲故事者 , 又是个善于超越写实层面、故事层面而升华到对人的命运进行深沉思考的“现代派” 。
他善于运用隐喻、暗示传神描绘人物感觉的笔法和不动声色、滤去主观情感的叙述风格 , 也显然得益于“现代派” 。
这样 , 评论家们在议论格非时 , 常常既把他归入“现代派”又把他列入“新写实”的阵营 , 也就是都说得过去的了 。
空缺结构是指在“类后现代叙事”文本中事件的发展史往往由于人为作用造成某个链条的缺失 , 从而使整个事件的统一性被瓦解 , 历史就这样变得不可靠起来 。
格非的许多作品都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空缺结构 。
以《迷舟》为例 , 在这部精心打造的短篇里 , 格非是以战争与爱情的双线来营造其小说结构的 , 但无论我们从哪能一个角度去看 , 这个故事的结构总是不完整的 。
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小说总是在最关键的地方给读者留下了空缺 。
“萧旅长去榆关”无论从战争线索还是爱情线索上都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然而它被省略了 。
萧去榆关是去看望“杏”还是去传递情报 , 警卫员并没有考虑是哪种可能就武断地以六发子弹打死了萧作为对空缺的填充 , 正是他的这种行为使这个空缺永远被悬置起来而无法弥合 。
在这里 , 对空缺的填充与解释是无效的 , 无论是萧的爱情填充方式 , 还是警卫员六发子弹的枪杀填充方式 , 都造成了整个故事的不完整 。
然而 , 结构上的空缺对读者的诱惑又是巨大的 , 我们完全在阅读时对此空缺进行再度随意的填充 。
后现代乡愁赏析 包括结构 内容以及该如何仿写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 , 而现在) , 以感情为线索 , 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 , 反复咏叹 , 使情感逐层加深 , 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 , 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 , 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 , 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
诗歌有回环往复 , 一唱一叹的旋律 。
在同一位置上 , 有重复 , 即我在这头…… , 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
总之 , 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 , 高超的艺术技巧 , 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 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