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诗词赏析( 三 )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 , 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
与其看做冲突 , 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
实际上 , 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 , 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 , 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这里的“你” , 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 , 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 , “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 , 这里的“你” , 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
很显然 , 该诗两节中的首句 , 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 , 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 , 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 , “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
如此种种 , 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 , 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 , 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 。
从这首诗中 , 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 。
但另一方面 , 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 , 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 。
短短的四行诗句 , 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 在艺术上 , 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 , 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 , 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 , 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 。
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 , 意境深邃悠远 , 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 , 使得诗歌含蓄深沉 , 颇具情调 。
(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 《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 。
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 , 着重“装饰”的意思 , 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 。
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这样 。
他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 , 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
”看来 , 诗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的 。
它的深层内涵往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 。
诚然如作者说明的那样 , 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相对”的哲学观念 , 是这首《断章》的主旨 。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 , 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 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 , 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 , 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 。
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
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思想 。
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 , “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 , 画的中心视点 。
围绕他 , 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 。
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 , 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 , 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 。
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 , 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 , 透明清晰 。
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 , 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 , 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 ,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 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 。
是啊 ,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 , “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 , 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 , 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 , 人物与景物依旧 , 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 。
同一时间里 , 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 , 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 , 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
- 人到中年,读懂这四首诗词,你就活明白了
- 春节|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关春节的诗句诗词
- 诗词大赛活动策划书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格式怎么样?
-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 留别王维 / 送崔九原文,注释,赏析如何写?
- 诵读古诗词的心得怎么写?
- 公司变更证件的委托书格式赏析怎么写?
- 毕业留言古诗词范文有没有?
- 存殁口号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