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诗词( 三 )


石因钟乳腻,松为茯苓肥 。
剂墨香翻杵,修琴玉布徽 。
天低临象纬,日近逼光辉 。
竹里开长径,池边蔽小扉 。
红迷霞绮错,绿涨水环围 。
仙杏葩凝赤,蟠桃萼剪绯 。
龙来还独宿,鹤去更知归 。
割蜜蜂先避,衔书凤自飞 。
祠雷陈古磬,符鬼掣灵旗 。
丹井泉偏冽,铜盘露未晞 。
俗人那得识,诗客尽相依 。
伊我逢休浣,从兹咏浴沂 。
凭师消鄙吝,犹可采山薇 6. 《至鄂期年以饟事不给於诗己亥夏五廿有八日始》 【作者:岳珂】 昌黎久原列三王,我亦曾亲翰墨香 。
惜别依依重回首,棠矶风月更思量 。
...
古诗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展开全部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
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 。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
”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
编辑本段 赏析(二)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 。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 。
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
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 。
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