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诗词( 五 )


记得在黟县南屏古镇与冰凌阁女主人夜话时,曾许下回程路过当涂时一定去祭奠李白 。
数一数,从古至今,能称得上诗人的何止千万,恐怕只有他一个人被称为“诗仙” 。
想一想,从古至今,有多少儿童是读着他的诗歌长大?算一算,从古至今,有几个诗人可以超越李白?2008年4月1日中午,从屯溪开往南京的大巴经过五个小时的长途奔驰,一身疲惫的我在当涂下车后直奔东南那一抹青山 。
破旧的小客车跑起来叮当作响,坑坑洼洼的公路上尘土飞扬,西装革履的我与吵闹的乡民们挤在一起,半个小时的路程离李白越来越近,可眼前的景物却让人心里忧伤——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当涂怎么还这副模样?太白镇,一个极普通的乡间小镇,零乱不堪得让人吃惊,怎么能配得上李白的大名?出村南行约一公里的公路旁,一座石牌坊巍然而立,在青山的映衬下透着些许苍凉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匾与李白的大名并列,却不能让景点热起来,马鞍山天气孤零零的我除了叹惋还是叹惋 。
李白墓地是一处长方形的园林建筑群,我敢肯定,除了坟墓中李白的枯骨外,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有现代化的痕迹 。
不过,有了李白的枯骨也就足矣,毕竟他的真身就躺在了这块土地上 。
走过诗仙圣境牌坊,绕过李白浮雕照壁,眼前出现了一个不太大的荷花池 。
满池是去年留下来的枯萎荷叶,我想这不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而是公园疏于管理 。
隔池望去,一座高大的李白举杯邀月塑像立在那里,有楞有角的衣袖,有楞有角的脸庞,充分表现了诗人桀骜不驯的性格;高高举起的酒杯,抬头望青天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示出诗人的浪漫主义情调 。
在荷池中,有一个“捉月桥”横亘在那里,传说李白在采石矶醉酒,向水中捉月落水而死后又乘白鲸升天 。
为此后人在采石矶为他修了衣冠冢,还煞有介事地修了座太白楼 。
可现实中的他,死得却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浪漫 。
李白生于唐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死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终年62岁 。
他是因为贫困潦倒,从金陵来到当涂投奔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因病死在了当涂龙山乡间的 。
史料上说,李白因“腐胁疾”病入膏肓,李阳冰获知后特地来到他家,在病榻前看望他 。
此时的诗人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他一生写的诗没有能力刻印成书,希望他的族叔能帮他完成这一夙愿 。
也亏了有李阳冰这个人,后来终于把李白的诗整理成书,取名为《草堂集》得以流传后世,才使李白“诗仙”亳州天气的光环更加明亮 。
在《草堂集》的最后,是诗人挣扎在病榻上写的《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虽然有当年项羽之歌的余韵,但却远比项羽之歌悲凉!我徘徊于荷池四周和李白高大的塑像下,想起诗人的一生,不禁百感交加 。
李白的家庭本是李唐皇族,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
五岁时,迁家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 。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
他到处游历,结交朋友,认识社会名流,希望得到引荐好一举登上高位 。
可现实与他想象的相去甚远 。
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
不久,却因权贵进谗被排挤出朝 。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郁闷 。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协助讨贼 。
后来李遴反叛朝廷,李白受到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 。
此后他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直到病逝 。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从他的诗歌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形成于十五六岁时 。
“十五观奇书”、“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是一个从小就“发狂”的人 。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