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朗读( 四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
读起来很耐人寻味!收起
朗诵古代诗文有什么方法和技巧 近年来,古典诗词朗诵,作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节目,流行于艺苑歌坛,带给人们高雅的艺术享受,受到社会广泛的欢迎 。
但是,在某一些诗词朗诵中,由于朗诵者不懂古诗词的格律,不熟悉四声平仄,往往是用普通话念古诗词,从而在咬字发音时,违反了诗歌格律的要求,损害了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
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同音乐密不可分的产物 。
它的格律要求包涵着一种特有的音乐美 。
这种格律要求主要表现为押韵和句子中的平仄安排 。
古典诗词的平仄安排主要是以两个字为一个音组,或称音步,交互轮换组联而成 。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这首五言绝诗,就是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交互组联而成 。
每一句都有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 。
每一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其平仄声都交错使用,俗称二、四、六分明 。
这样,就构成了诗句的高下疾徐,抑扬顿挫 。
至于词,句子中的平仄安排,更加严格,所谓“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但是,句中的平仄安排,基本上也是按照两个字为一个音步交互组联而成的 。
例如白居易《忆江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这首词就是由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
相互组联而成 。
这种平仄声在句子中的巧妙安排,构成了我国古典诗词特有的音乐美 。
有的学者认为“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见周汝昌《唐宋诗词鉴赏讲座》)所以,在古典诗词朗诵中,必须按照古典诗词的格律要求来吐字发音,处理句子的声调,才能悦耳动听,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
否则,便会损害作品原有的音乐美 。
例如看见的看,普通话读去声k鄋,但在古典诗词中多作平声用 。
如李白《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
”毛泽东清平乐《会昌》“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
”这里的看字,都要念平声,第一声kān 。
如果念成“常得君王带笑看k鄋”,还有什么音乐性?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又如毛主席诗句“战士指看南粤”中“看”应念平声kān,可以适当延长,体现出诗句的高下疾徐,抑扬顿挫,如果念成看k鄋,必须“指看南粤”四个字连在一起,就损害了诗句的音乐美 。
但是,在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首七绝中“紫陌红尘指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
”这里的看字,就应念去声k鄋,才符合仄仄平平仄仄平的要求 。
又如在李商隐七律《无题》中有“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这里的“为探看”三个字,应念作w鑙t鄋kān 。
都是为了服从诗句格律的要求 。
又如教育的教字,在普通话中多念去声ji鄌,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多作平声用 。
如王昌龄七绝“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毛主席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
苏轼《西江月》“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这里的教字都应念平声jiāo,可是在有的注音读本中,却错注为ji鄌(见远东出版社《唐宋词三百首朗诵注音读本》)违反了诗词格律的要求 。
又如胜利的胜,普通话多念sh鑞g去声 。
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多作平声念shēng第一声 。
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