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试论古典诗词中的“长亭”这一意象 。
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
”很显然 ,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
…………………… 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 白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 。
寒山一带伤心碧 。
瞑色入高楼 。
有人楼上愁 。
玉阶空伫立 。
宿鸟归飞急 。
何处是归程 。
长亭更短亭 。
此首望远怀人之词 , 寓情于境界之中 。
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 , 苍茫悲壮梁元 帝赋云:“登楼一望 , 唯见远树含烟 。
平原如此 , 不知道路几千 。
”此词境界 似之 。
然其写日暮景色 , 更觉凄黯 。
此两句 , 白内而外 。
“瞑色”两句 , 自外 而内 。
烟如织、伤心碧 , 皆瞑色也 。
两句折到楼与人 , 逼出“愁”字 , 唤醒全 篇 。
所以觉寒山伤心者 , 以愁之故;所以愁者 , 则以人不归耳 。
下片 , 点明 “归”字 。
“空”字 , 亦从“愁”字来 。
乌归飞急 , 写出空间动态 , 写出鸟之 心情 。
鸟归人不归 , 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 , 寓情于境界之中 。
一起写平林寒 山境界 , 苍茫悲壮 。
粱元帝赋云“空伫立” 。
“何处”两句 , 自相呼应 , 仍以 境界结束 。
但见归程 , 不见归人 , 语意含蓄不尽 。
…………………………………………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 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 , 今宵别梦寒 虽然李叔同词曲兼擅 , 但传记作者陈星先生却考证出此曲并非词人的自度曲 , 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 , 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论者以为词意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 。
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大海 , 但这首借鸡生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 。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
”如此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 , 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 , 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 。
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 , “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 , 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分析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 , 诗人们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 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们赋予了比较固定的内涵 , 负载着特定的情感 , 作为经常要赏鉴古代诗词的高中学生 , 我们不可不知 。
1. 菊花——坚贞高洁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 , 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 , 但作为傲霜之花 , 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 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 , 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 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 , 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 , 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 , 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 , 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 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
2. 梅花——傲霜斗雪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 , 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 , 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 , 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