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定风波

苏东坡诗词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诗词1、原文定风波三月七日 , 沙湖道中遇雨 。
雨具先去 , 同行皆狼狈 , 余独不觉 , 已而遂晴 , 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2、译文三月七日 , 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 , 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 , 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 , 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 , 就做了这首词 。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 , 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 , 一边悠然地行走 。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 , 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 , 照样过我的一生 。
春风微凉 , 将我的酒意吹醒 , 寒意初上 ,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 , 回去吧 , 对我来说 , 既无所谓风雨 , 也无所谓天晴 。
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 , 于简朴中见深意 , 于寻常处生奇景 , 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 , 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
上片着眼于雨中 , 下片着眼于雨后 , 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 , 篇幅虽短 , 但意境深邃 , 内蕴丰富 , 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 , 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
...
苏轼《定风波》诗词的全文是什么?全文为:三月七日 , 沙湖道中遇雨 。
雨具先去 , 同行皆狼狈 , 余独不觉 , 已而遂晴 , 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 , 沙湖道中遇雨 , 雨具先去 , 同行皆狼狈 , 余独不觉 。
已而遂晴 , 故作此” 。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 亦曰螺师店 , 予买田其间 , 因往相田” 。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 , 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 , 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 , 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 , 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
全篇即景抒情 , 语言自然流畅 , 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 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 , 发出声响 , 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 , 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 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
吟啸 , 吟诗长啸 , 表示意态安闲 , 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
词人不在意风雨 , 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 , 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 , 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 , 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
芒鞋 , 即草鞋 。
谁怕 , 有什么可怕的 。
平生 , 指平日、平素 。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 , 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 , 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
所应玩味的是 , 拄着竹杖 , 穿着草鞋 , 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 , 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 , 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 。
都是行具 , 故可拿来作比 。
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 , 在雨中行路用它 , 难免不拖泥带水 , 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 , 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 , 分明指心情的轻松 , 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 , 与“眼边无俗物 , 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