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定风波( 七 )


纵观全词 , 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
读罢全词 ,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 , 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
苏轼的定风波原文和译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 , 沙湖道中遇雨 。
雨具先去 , 同行皆狼狈 , 余独不觉 , 已而遂晴 , 故作此词 。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译文三月七日 , 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 , 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 , 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 , 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 , 就做了这首词 。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 , 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 , 一边悠然地行走 。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 , 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 , 照样过我的一生 。
春风微凉 , 将我的酒意吹醒 , 寒意初上 ,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 , 回去吧 , 对我来说 , 既无所谓风雨 , 也无所谓天晴 。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 又名螺丝店 。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
已而:过了一会儿 。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
吟啸:放声吟咏 。
芒鞋:草鞋 。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
一蓑(suō):蓑衣 , 用棕制成的雨披 。
料峭:微寒的样子 。
斜照:偏西的阳光 。
向来:方才 。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 , 也不喜晴 。
...
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雨具先去 , 同行皆狼狈 , 余独不觉 。
已而遂晴 , 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想象一下 , 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 , 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 , 待到高兴时 , 却下起了大雨 , 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 。
怪天公不作美 , 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 , 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 。
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 , 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 , 哼着小曲 , 慢慢的走着 。
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
然而 , 别人笑‘痴’ , 谁解其中味啊 。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 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
上片 , 写遇雨后的情境 。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 , 你不要感到扫兴 。
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 , 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 。
可见“莫听”两字 , 到出了苏轼的心境 。
对客观事物 , 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 。
不妨去欣赏它 。
人们都说 , 生活不缺少美 , 而是缺少发现 。
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 。
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 , 整天抱怨老天不公 , 有用吗?没用 。
可能当你抱怨后 , 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
这时人们又要说 。
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 。
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 。
不妨去学着欣赏 , 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 , 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
生活条件不好 。
“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这样才旷达吗 。
达则兼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 。
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 。
“芒鞋青竹杖 , 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 , 人人识故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