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手抄报简单的( 二 )


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
《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 , 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 , 垂范于后世 。
两汉崇文 , 大一统的鼎盛帝国 , 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 。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 。
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 , 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 , 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 。
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 , 尚未脱楚辞形迹 , 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 , 献赋诵赋风气大盛 , 产生了一大批赋家 。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 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 , 稍后的扬雄 , 有《甘泉》、《羽猎》诸赋 。
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 。
到了东汉 , 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 , 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 。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 帝国强势不再 ,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 。
张衡的《归田赋》 , 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 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 。
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 , 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 。
乐府本是国家音乐管理机构 , 负有采编民歌民谣 , 配乐演唱的职能 。
后人将乐府机构配乐演唱的歌称名为汉乐府诗 。
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 , 《诗经》是“饥者歌其食 , 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感于哀乐 , 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 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表现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和要求 。
有的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 , 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有的揭露了封建礼教 , 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 以及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 如《孔雀东南飞》、《上邪》、《有所思》 , 有的对社会下层人民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 , 如《东门行》、《妇病 行》、《孤儿行》 , 等等 。
而《诗经》以抒情为主 , 汉乐府长于叙事铺陈 , 标志着古代叙事诗的完全成熟 。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第一叙事长诗 。
汉代文人诗歌一直无所成就 。
到东汉 , 文人在乐府民歌影响下试作五言诗 , 班固的《咏史》诗 , 写得质木无文 , 极少诗味 , 但是是现存最早文人五言诗 。
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 , 才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 。
它并非成于一人一时 , 抒发了处于动乱时代下层文人伤感 , 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
与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不同 ,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 。
它委婉含蓄自然质朴中显出精炼工切的艺术特色 , 前人有“五言之冠冕”的赞誉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 , 而获得独立的发展 , 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 。
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 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 。
汉末魏初 , 在“世积乱离 , 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 , 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 。
这一时期以曹操 , 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 , 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 , 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 。
建安文人的作品 , 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 , 其中曹操的诗歌 , 沉雄悲凉 , 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 , 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 , 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 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 , 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 。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 , 人称“建安之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