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诗词( 二 )


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 。
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 。
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http://www.slkj.org/c/1887.html,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 。
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 。
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
...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诗句的节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语文高考的两项内容 。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
为了帮助师生进行复习,在此,谈谈我对这两个考点的理解 。
诗歌的形象,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也即朱光潜所言的“典型情节”(《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 。
诗的意象因物象(即“素材”,朱光潜语)不同,也有不同的类别: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有情节的事,有的是人物形象;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组合的;有的是自然景观,有的是人事活动、社会风情 。
人物形象既可以是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或是抒情诗中的客体人物 。
鉴赏一首古诗的形象,首先要把握这首诗刻画的意象 。
如朱光潜分析白居易《忆江南》的第一首,刻画的便是“春天的江花、江水”这两个意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这两个意象的“素材”是自然景物 。
《忆江南》第二首,其意象是“两个足以说明他(白居易)的快乐生活”的典型情节:“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
”而这两个意象则是抒情主人公的生活片段了 。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
意境和意象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它们都是主观和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意象、情调、意趣和氛围,但又有所区别:范围上有大与小的关系,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 。
意境是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合中产生的,意象的组接、发展、转换、开拓、深化……方能形成意境 。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上阕有几个意象:碧云天、黄叶地、碧翠水波、斜阳、无情芳草 。
如果单个地孤立地来看,它分别描绘了秋季的天、地、斜阳、碧云、黄叶、芳草、秋水,只是零星的自然景物的残片,最多也只是刻画了秋景,表达了作者的惆怅而已 。
然而,这几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变成了“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为我们展示的就是一幅完整的和谐的图画: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金风阵阵,黄叶翻飞,水波碧翠,烟雾笼罩,清风徐来,涟漪如环,落日余晖,晚霞万里,辉映着漫山红遍,水天一色 。
这是何等清澈剔透,色彩绚烂而又广阔无际的境界 。
就在这千里秋色,满目斜晖之外,却是那无边的芳草远接天涯,(诗人)故里想必应在芳草的尽头,斜阳尚可看见,而那故乡却望不到,这怎么令他不思念故乡,怀念京都?诗人胸怀报国之志却落得被远黜的遭际,触景生情,离乡之愁,去国之忧,焉能不油然而生,而竟至怨“芳草无情” 。
下阕直书胸臆“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诗人梦里思乡,高楼独倚,借酒消愁,而愁上加愁 。
以“乡魂”“相思”呼应上阕“芳草”的暗喻,上下阕有机结合,恢弘阔大的景象与缠绵深挚的情思浑然一体,使景有所指,情有所依,情与景水乳交融,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