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与诗词详解( 三 )


穷 , 到……的尽头 , 此处指无路可走之处 。
4濯(音zhuó)足水:屈原《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 ,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 可以濯我足”的句子 , 故濯足水指污水 。
打头风:行船时所遇到的逆风 。
5梁帝:南朝的梁武帝萧衍 。
他笃信佛教 , 经常和高僧们在同泰寺研讨佛经 。
汉皇:汉朝的开国之君刘邦 。
他曾宴请群臣于长安的未央宫 , 接受群臣的朝贺 。
6尘虑:对尘世间琐碎小事的忧虑 。
萦:缠绕 。
绿绮:琴名 , 据说汉代的司马相如曾弹琴向卓文君求爱 , 卓文君就用绿绮琴应和他 。
霜华:即霜花(“华”为“花”的古字) , 借指白发 。
百炼青铜:借指镜子 , 古人用青铜镜照面 。
贫对富 , 塞对通 。
野叟对溪童 。
鬓皤对眉绿 , 齿皓对唇红1 。
天浩浩 , 日融融2 。
佩剑对弯弓3 。
半溪流水绿 , 千树落花红 。
野渡燕穿杨柳雨 , 芳池鱼戏芰荷风4 。
女子眉纤 , 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 , 胸中吐万丈长虹 。
————————注释———————— 1皤(音pó):白色 。
绿:这里指青色、黑色 。
皓:白色 。
2浩浩:广阔无边的样子 。
融融:暖气上腾的样子 。
3佩剑、弯弓:这两个词组既可看成动宾词组 , 即佩上剑、拉弯弓;也可看成偏正词组 , 即佩带的剑、被拉弯的弓 。
无论是哪种情况 , 都对仗 。
4芰(音jì):菱角的一种 。
两角为菱 , 四角为芰 。
二冬1 ————————注释———————— 1“冬”和“东”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完全一致 , 但在中古读音不同(主要是韵腹不同) , 所以分属不同的韵部 。
春对夏 , 秋对冬 。
暮鼓对晨钟1 。
观山对玩水 , 绿竹对苍松 。
冯妇虎 , 叶公龙2 。
舞蝶对鸣蛩3 。
衔泥双紫燕 , 课蜜几黄蜂4 。
春日园中莺恰恰 , 秋天塞外雁雍雍5 。
秦岭云横 , 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 , 嵯峨十二危峰6 。
————————注释———————— 1古代寺庙傍晚击鼓、早晨敲钟以报时 。
2这是两个典故 。
上联出自《孟子·尽心下》 。
冯妇 , 晋国人 , 善搏虎 , 以此为业 , 后来不再杀虎 , 被称为善士 。
有一次在野外偶遇众人逐虎 , 不觉技痒 , 又卷起袖子下车打虎 , 遭到士人的取笑 。
后代便以“冯妇”代指重操旧业者 。
下联出自西汉刘向《新序·杂事》 。
叶公子高自称喜欢龙 , 房屋四处都雕刻彩绘上各种龙的图形 。
天龙听说后便现身于他家 , 叶公看见后吓得魂飞魄散 。
后代便以“叶公”代指表面爱好而并非真正爱好的人 。
3蛩(音qióng):古代蝗虫、蝉、蟋蟀等类的小昆虫都可叫蛩 , 此处指蟋...
为什么选择《声律启蒙》作为孩子的诗词入门《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 , 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
按韵分编 , 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 , 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 , 声韵协调 , 琅琅上口 , 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 , 读起来 , 如唱歌般 。
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
经典重温之《声律启蒙》古典文学必备,学好诗词对联的《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 , 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
按韵分编 , 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 , 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 , 声韵协调 , 琅琅上口 , 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 , 读起来 , 如唱歌般 。
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
这类读物 , 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 , 经久不衰 。
明清以来 , 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 , 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 , 并得以广泛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