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观沧海》( 七 )


(《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
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 。
(《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
)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
(钟嵘...
《观沧海》的全文以及全诗的解释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dàn dàn),山岛竦峙(sǒng zhì)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诗词《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zaī),歌以咏志 。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 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 (这两句用了互文的手法) 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
碣(jié)石:山名 。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与此 。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荡的样子 。
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挺立 。
竦通“耸”,高 。
峙:挺立 。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
星汉:银河 。
幸:喜悦 。
至:极 。
洪波:汹涌起伏 日月:太阳和月亮 幸甚至哉:见到这美丽的景色,感觉好极了 。
咏志:即表达心志 。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
...
摘抄毛主席写关于《观沧海》的诗词原文如下: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 。
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 。
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东汉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曹操《蒿里行》) 。
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 。
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 。
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让人感觉十分壮丽 。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升华了诗词的主题 。
...
观沧海是什么诗《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 。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
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 。
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
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 。
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 。
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
赏析此诗,笔者认为,可按照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赏析思路进行赏析 。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