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历史文化遗产吗,清明上河图!!!( 二 )


离开了皇帝宝座的溥仪利用自己的皇权 , 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 , 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以“赏赐”其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名义 , 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 。这些中国历代珍贵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 , 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等 。尤其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
1925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溥仪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的张园,他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宝、字画,也秘密地转移至天津 , 《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天津度过了七年多的时光 。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 。《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 。长春伪皇宫的“辑熙楼”,见证了溥仪和他的家眷在长春度过的时光 。“辑熙”的名字是溥仪自己起的,“辑熙”二字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 , 于辑熙敬止 。”然而溥仪认为,“辑熙”的“熙”字,与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仪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华和治国方略,因此,“辑熙”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溥仪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复满清大业 。为此,人们不难揣测出溥仪如此喜爱《清明上河图》的原因;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清明上河图》的目的 , 无不是被《清明上河图》中这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 。
1945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 , 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 。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 。13年来,《清明上河图》和大量的珍宝、字画 , 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只有溥仪和少数贴身随从知道书画楼里面封存的秘密 。溥仪和贴身随从匆匆忙忙进入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他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精选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 , 剩下的珍宝、字画被一些侍卫哄抢 。其中 , 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有哪一卷被溥仪带在身边?哪一卷流失于民间?人们不得而知…… 溥仪带着一部分珍宝、字画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沟 。溥仪在大栗子沟仅仅住了3天,之后又匆匆忙忙赶往沈阳 , 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 。溥仪又从长春伪皇宫带来的珍宝、字画中再一次进行甄选,只选了少量的珍宝、字画 , 带着弟弟溥杰和两个妹夫、三个侄子、一个医生、一个随侍逃往沈阳,而将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宝、字画留在了大栗子沟 , 这些被遗弃在大栗子沟的珍宝、字画,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烧毁 , 最后被解放军收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