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情怀的诗词( 八 )


张籍祖籍吴郡 , 此时客居洛阳 , 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 , 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 , 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 , 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 , 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
"欲作家书意万重" , 这"欲"字颇可玩味 。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 , 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 , 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 , 也不知如何表达 。
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 , 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 , 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
三、四两句 ,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 , 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 , 行人临发又开封 。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 , 又因托" 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 加以时间"匆匆" , 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
书成封就之际 , 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 , 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 , 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 , 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 , 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
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 , 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 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 , 惟恐遗漏了一句 。
当然 , 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 都值得写讲诗里 。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 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 。
这首诗 , 在"见秋风"、"意万重" , 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 , 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 , 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 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 。
这首极本色、极平淡 , 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 , 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
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 , 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这首词 , 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 , 还有极大的概括性 , 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 , 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 。
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 。
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 , 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 , 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 , 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 。
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 。
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 , 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 。
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 , 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 , ①每逢佳节倍思亲 。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 ,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 。
④【注释】①异乡:他乡 。
为:做 。
异客:陌生的客人 。
②倍思亲:加倍思念亲人 。
③遥知:这里是在遥远的地方想象着的意思 。
登高:古代风俗 , 重阳节要登高 , 饮菊花酒 。
④茱萸(zhū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
古人认为九月九日登高时佩带茱萸 , 可以避邪 。
【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 , 常常想念家乡 , 而每逢欢庆佳节时 , 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