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的诗词( 六 )


但是,古代城市的特征并不是由私人建筑定义的,而是那些社会公共的作品 。
因为通过这些公共建筑看到的不是个人的财富,而是整个社会的财富和伟大,它们不为时代私有,它们将永恒不朽! 除非将古代的国家建筑与私人房屋放在一起比较,否则我们就永远不会明白将公共建筑放在第一位是何等重要!在那些古代世界遗留下来的废墟和遗迹中迄今屹立不倒,能使我们不由生出敬仰之情的并不是什么商业中心,而是教堂、神殿和国家建筑,也就是社会公共建筑 。
即使是后期罗马的辉煌,占据首要地位的也不是个人的别墅和宅邸,而是神庙、大浴堂、运动场、导水渠、大教堂等等属于国家,也就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建筑 。
” 这段话是谁说的?希特勒 。
他把统治者对建筑的要求和目的最清楚不过地说出来了,剩下的只是如何运用权力去达到,去实践 。
所以,不难理解,燕王朱棣政权甫定,就在遥远的北方修筑了旷世奇观故宫,并定都于斯,这雄伟的建筑不是让吾土吾民至今仍油然而生天朝大国之慨吗?我们的大洋彼岸,也曾倚仗着帝国大厦等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来向全球炫耀这个星球上的统治权威,然后有更多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期翼用更高或者更大的建筑物来掩饰沦为二等公民的恐惧,或者显示奋斗与崛起的雄心,从东京到台北,从上海到吉隆坡,无不是如此 。
建筑成了国家与社会展示力量的道具,而作为个体的人,却从来不曾被真正关注与重视,生命的主体经常被忽视 。
建筑师更在意让自己的作品千秋万世,被自己的历史感所陶醉,而忘了一个个卑微的生命(也包括自己)是在这个无常世上的真实需要 。
每当在一些地产广告上看到“惊世之作,传世大宅”之类的话,我也还是会想起上文那位先生所说的话来,他试图用公共建筑给全体人民一个梦想,从而驱使更多的人为之匍匐、奴役 。
而房地产商和银行家给个体生命一个梦想——和周边生命个体较劲的可能,让生命在无穷无尽追逐物质载体的过程中,忘记生命的本质——不过就是顺其自然 。
前一阵子,我去北京郊区的龙泉寺,见僧房里写着:六点药石之后颂经云云,我很奇怪,“是否要集体吃药?”我的老同学、前北大哲学硕士贤庆法师解释说:“出家人把晚饭叫药石,没病就尽量不要吃 。
”米饭是好东西,但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啊 。
房子也是好东西,但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多少房子?大宅,我所欲也,问题是,一个人能占有多少?应该占有多少?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惊世之作,传世大宅”,还是一个适宜生命的房子? 让建筑赞美生命——或许,发现了被忽略的建筑的主体,回归它的本质,让建筑不再是从属于权力和财富,而是真正服务于生命,建筑才可能去赞美生命 。
一家公司的力量是否足以做到?或许不足以,但一粒种子埋下去,终究有一天会发出芽来,终究会有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这也是一种顺其自然吧 。
中国古代诗词,描写建筑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多繁华 。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柳永)墙“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
”(白居易)“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
”(王驾)“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苏轼)廊“密锁重关掩录苔,廊深阁回此徘徊 。
”(李商隐)“东风袅袅泛崇光,夜色空蒙月转廊 。
”(苏轼)“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
”(陆游)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杜甫)“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李商隐)“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
”(党怀英)“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
”(无名氏)栏杆“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
”(杜枚)“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栏杆 。
”(崔橹)“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
”(李煜)“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辛弃疾)“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岳飞)庭院“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
”(欧阳修)“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 。
”(李清照)“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李煜)“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
”(元好问)“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桂花 。